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树立辩证思维让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
点击次数:1750  发布时间:2021-10-25 13:03:51

 

编者按 当前,“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场域,各高校有关课程思政的探索和研究不断深入。在这一过程中,专业课教学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到底问题何在?本期,高教周刊邀请专家学者撰文,共同探讨如何破解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课程思政旨在深度挖掘高校各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目前,各高校有关课程思政的探索和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如何确保课程思政见功见效是当前课程思政的热点话题。笔者认为,在方法理念上应坚持辩证思维,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塑造、静态教学与动态引领、持中守正与变通求新的统一与协同,让课程思政真正落地生根。

坚持专业教育

和价值塑造相统一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品格、优良的道德品质。

坚持专业教育与价值塑造相统一。课程思政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任课教师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其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使学生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从而扭转过去重知识和能力培养、轻思想和价值引导的做法。

“教师前导,学生从游”。与过去专业课程教学具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学习要求、课业考试不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缺乏硬性的规范制度。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科专业特点系统设计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亲和力、感染力,营造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的情境,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建构意义,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达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学目的。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课程思政能不能讲出精彩、怎样讲出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由于不同教师的人生阅历、专业水平、文化素养、教学经验、教学风格不同,课程思政教学出现“一个教师一个教法,一门课程一个特色”的情况不足为奇。关键是要通过建立课程思政教学集体教研制度,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专题培训和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不断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实现静态教学

与动态引领相结合

目前,仍然有部分教师不知道课程思政的教学重点在哪里,就导致一些专业课程出现了为思政而思政的“贴标签”和“两张皮”现象,一些课程思政教学缺乏针对性,甚至还有一些专业课程上成了思政课。笔者认为,课程思政应该把过去专业教学中弱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补上。

课程思政是一种让学生也让教师改变的教学活动,它把专业知识从静态变成动态、有精神和情感,像血液一样流淌在学生身体里,并伴其一生。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讲好科学家和科技发展的故事,弘扬科学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对一些科学家家国情怀、科研精神、高尚品格的介绍,激励学生坚持真理、勇于创新、诚实守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是讲好历史故事和人文知识,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任课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讲好书本上的人文知识,并经过内化、整合成为学生的意识、信仰、理想、价值取向、情感等生命体验,使学生养成真诚、正直、公道、正义、善良、助人等良好品德和善行。

三是开展好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国情、党情、民情。任课教师要从历史与现实、国家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等维度,对专业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阐释,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科学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感染学生,唤醒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国家的认同、对社会的责任和对成长的自信,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四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课程思政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与“学”必须在一个频道上,否则就会出现教师教学生不学、教师认真教学生应付学、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状况。当代青年具有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的一面,同时也存在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耐挫能力较弱、不乐意吃苦的一面。任课教师要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心理状况出发,坚持从学生视角设计教学过程、思考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反思、体验、感悟等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推动持中守正

与变通求新相协同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课程思政要按照这一要求,将价值引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达到育人目的。

“因事而化”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凭借事实和道理感化与教育学生。课程思政要根据专业课程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特点,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把专业知识传授、专业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形式是隐性教育,是情感的交流、认知的碰撞、人格的升华,需要任课教师进行认真设计,使讨论的问题有现实意义、有理论深度、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思考。

“因时而进”要求把握时代主题,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和载体,抓住时机,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党情、民情,正确认识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专业课程教师往往缺少辩证唯物主义逻辑框架,缺少历史唯物主义所要求的人民立场,尤其是缺乏应对当前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意识。因此,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要求任课教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平台,将时代主题贯穿、融入、渗透进专业教学,使课程思政教学具有时代性、亲和力。

“因势而新”是指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学生学习状况,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形式、新载体,实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课程思政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的疑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课程思政还要适应大学生网络学习生活这一新常态,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是教育理念、教学要求,更是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课程思政需要相关的理论研究,但更需要落地落实、见功见效,让课程思政真实发生。

(作者系《中国大学教学》杂志编审)

《中国教育报》2021年10月25日第6版 版名:高教周刊·思政

作者:夏鲁惠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