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扶贫要努力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
点击次数:2400  发布时间:2021-9-2 14:21:5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奋斗新征程,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消灭绝对贫困之后,巩固好现有脱贫攻坚成果,团结带领贫困地区群众实现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新挑战、新任务。应对新挑战,更需要教育继续发挥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下,以教育扶贫为导向,统筹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为切实彻底拔掉穷根发挥出更大作用。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才是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之道。

教育部等四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就进一步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等作出重要部署。为此,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健全推进乡村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联控联保责任机制、依法控辍治理机制、乡村教师激励机制等,保住“动态清零”成果,使控辍保学工作从动态化走向常态化。进一步优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精准对接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将返贫和致贫家庭适龄人口纳入教育资助范围。要按照“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适当提高欠发达地区教育财政的精准化投入,利用教育财政增量缩小省份、区域教育经费投入差距,减少因教育贫困产生经济贫困的土壤。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通过加强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推广适合农村教育薄弱学校的“专题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要优化资助体系精准助困,不搞学生资助大水漫灌,而是注重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需求,使困难学生资助更加精准化,提升学生资助效果。

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综合素养。通过几年的教育扶贫,义务教育标准化目标已经实现,踏上了“教育信息化”之路,但是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仍不容乐观,且教师队伍还存在着稳定性不高、流动性过快等问题。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将对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起到关键作用。所以,要进一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师待遇,激发乡村教师的内生力,强化对乡村教师的教育培训力度,通过补充、培训、交流轮岗等措施,加快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在采取巩固提升当地现有师资水平的同时,还应出台倾斜政策,鼓励引导本地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乡村教师培训制度、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制度等,以解决乡村教师流动快、人员荒的问题。地方政府要采取切实措施,保证这些制度的贯彻执行,为乡村教师立足乡村教育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真正让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有奔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的师资水平,为推动当地发展贡献更多的教育支持。

持续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水平。持续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口帮扶工作机制。继续推进高校定点帮扶工作,持续推进高校对口支援工作,继续实施系列教师支教计划。加大涉农高校、涉农专业建设力度,加快培养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实施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快构建高校支撑乡村振兴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依托职业院校大规模开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地区脱贫攻坚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扶贫是见效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扶贫方式。因此,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倾斜力度,改善中西部、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同时要加强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学校学科建设力度,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地域特色开设契合实际的职业教育学科,大力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选派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赴贫困地区职业院校任教,以提升当地的职业教育师资水平。农村脱贫还体现在教育脱贫和文化脱贫,《意见》指出,要打造“一村一名大学生的计划”,提倡书香乡村、文化乡村,脱离愚昧,从而对振兴乡村、发展文化乡村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完成,教育扶贫的焦点已转向助力乡村振兴,要进一步做好二者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不断助力激发产业、市场、教育、文化的内生动力,从而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写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贡献教育力量。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和山东省委党校创新工程项目“比较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研究”[18CDCJ17]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02日第7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作者:吕云涛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