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做好大类招生培养高校要有备而来

--------------------------------------------------------------------------------
点击次数:2335  发布时间:2021-8-20 15:46:29

 

据媒体报道,“大类招生好,看到大类赶快跑!”这是某问答网站上一则关于高校大类招生的匿名调侃。若是查询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也会看到一些过来人的“提醒”——小心,高校大类招生“有诈”。

许多人对大类招生有误解,很大程度上出于对高校招生改革缺乏足够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抑或因个别高校不够成功的改革案例而以偏概全,得出不够科学严谨的结论。实际上,大类招生在我国早有探索,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1997年,中国科技大学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将专业整合成大类招生的尝试:商学院下属的多个专业被合并成为“管理科学类”招生。2001年,北京大学启动了“元培计划”,先做通识教育,再做专业学习。2003年,武汉大学、宁波大学试行按大类招生。之后,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陆续推进。2018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首次按大类招生。

实施至今,大类招生已发展出多种形式。有些学校是跨学院的专业组合,有的则是以某某学院、某某班的形式实施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即学生进校一到两年内,统一进行基础课学习,到大三、大四时再被分流到不同专业,学习具体专业课程。从现实来看,大类招生避免了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弥补了一些学子因高考差几分上不了心仪专业的遗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改变了按专业招生所存在的专业划分过细、过于侧重专业技能而综合能力不足的问题。一言以蔽之,相比窄口径的专业招生,大类招生更侧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筑牢学生多学科交叉的知识基础,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高校输出更多可塑性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且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复合型人才。总体上,大类招生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之所以被误读或引来不少非议,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不同高校不一样的认识和准备工作。有的高校运筹多年,在师资培训、课程设计以及观念认知上做了充分准备,因此大类招生与学生培养工作有按部就班、水到渠成之感。也有个别高校随大流跟风,准备不足即仓促进行,使得师生都难以适应,专业分流时产生不少问题,由此给公众留下大类招生“有诈”“不靠谱”的印象。

尽管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高校都要按大类进行招生培养。正如有专家所言,大类招生与学校的办学定位息息相关,大类招生其实更适合通识教育类高校,而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高校,由于培养的多是市场需要、毕业即可就业的专门人才,因此并不一定适合大类招生,没必要跟风。如果强行推进,反而容易引起社会诟病。

按大类培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牵涉到专业的重新设置、优化,课程的调整、改革,师资力量的建设和评价改革的跟进等,属于学校整体层面的办学改革,也是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体现。因此,要想深入推进与大类招生配套的培养管理改革,真正发挥大类招生的优势,要在做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做好与之配套的师资培养、制度改革,并优化专业平台课程建设,同时有必要对学生予以积极引导,使其及早开启职业生涯规划,发现自身优势,既要多阅读、多积累,打好学业基础,在研究性学习上发力,也要尽早确定未来的研究领域,从容做好之后的选择。

(作者系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作者:王晔

《中国教育报》2021年08月19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时评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