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假期阅读是最好的专业研修

--------------------------------------------------------------------------------
点击次数:2434  发布时间:2021-7-21 14:10:57

 

樊登是一个很会读书的人。有一次,一所著名高校请樊登给一个培训班讲压力管理,这个培训班的学员全是银行高管。而在此之前,樊登根本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但他毅然接下这项任务。他买来三本与压力管理相关的书,认真研读,然后开发出两天的课程内容并制作了课件。未承想,这12个小时的讲座获得学员们的极高评价。

类似的经历,我也曾有过。前几年,我接到一个培训任务,给某省教研员作关于“核心素养”的讲座。彼时,“核心素养”还是个新鲜词语,我购得相关书籍,如《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等,并下载有关“核心素养”的重要文献,用两天时间集中研究,将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与提炼。那次讲座的反响很不错,而让我更满意的则是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些年,我作了不少讲座,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广,每一场讲座于我而言都是历练与成长。我喜欢接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讲座任务,因为这可以逼着我研读几本相关的书,对一个新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即便是反复讲的一些专题,我也追求每讲必新,在讲座前再翻阅相关书籍,吸收点儿新内容。我的讲座犹如樊登的讲书,每一场讲座都是一次深度阅读和深度学习。换言之,借助内容重组与自我表述,阅读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今年暑假,我校教师有三项专业研修任务,其中一项是“阅读与写作”:阅读《可见的学习与深度学习》,围绕我校“共生课堂”理念,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以《可见的学习与深度学习》为参考文献,撰写一篇教学论文。

在我看来,假期是有追求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黄金时期,而读书与写作正是教师最好的专业自修。每次长假前,我校都会给每位教师赠送一两本有助于专业提升的好书。近两年,我校发给教师的书聚焦于课堂教学,有《课堂研究》《叩问课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等。我们鼓励教师们深度阅读,并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联结起来,撰写有真思考的教学论文。

大多数教师不会受到讲座任务的逼迫,但可以通过论文写作来逼迫自己阅读,正如为完成毕业论文,大学生要研读大量文献一样,我们可以借助写作来推动阅读。写作所推动的阅读,可称之为“主题阅读”,这类阅读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功利性。“书到用时方来读”,我素来抱持这样的观念。家有藏书一万余册,虽未尽读,但放之有序,待到用时,往往能准确地踱到某一柜格前,抽出需用的数本好书。为了演讲或写作,我读书往往是一组一组地读。比如暑假里为撰写高考作文指导的论文,我又重读了一些书,如《我们如何思维》《学会提问》《学会真思维》《简单的逻辑学》《逻辑新引》《思辨与立场》《与圣人较真》《明亮的对话》《时评写作十六讲》等。尽管这些书之前读过,但每次重读总有或多或少的新发现。未经表述的阅读是肤浅的,而经由表述,所读内容就会在大脑深处进行重组和深化,但很多教师厌烦写作、畏惧写作,殊不知,其阅读效果也因之而打折扣。

让阅读服务于写作或演讲,这样的阅读有较强的目的性,可以迅速地将阅读转化为生产力,而另一种转化则着眼于长远,那就是撰写读书札记。多年来,我养成一种习惯,读完一本好书,往往要写点儿东西,或是数千字长文,或是数十字短札。这接近于陈日亮老师所倡导的“以言传言”,即用自己的语言将书中的要义再表述一遍。但我的读书札记并不满足于提炼书中要义,而是对书中观点进行引申、质疑或批判。如果说我现在形成了对教育、教学的一些基本想法,那么主要得益于这些年我所撰写的几十万字的读书札记。在撰写读书札记时,我并不清楚所思考的内容对自己未来的生活或工作有何影响,但如今回看这些年所写的读书札记,我惊讶地发现这些读书札记有一个大致的流向,朝着我越发明晰的教育教学主张的方向流去。

常见到网络推送的假期教师阅读书单,而大多数书目限于教育教学领域,视野较为逼仄。艾德华·萨依德在《知识分子论》一书中说:“挑战着知识分子的诚信和意志的四种压力中,第一个就是‘专业化’。”他希望用“业余性”来对抗这一压力,即“不为利益或奖赏所动,只是为了喜爱和不可抹煞的兴趣”而从事学术研究。

在教师阅读领域,我们同样应警惕过于“专业化”的阅读倾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专业书”,这种怀着极强的功利意识和实用取向的阅读,与不求闻达的自由阅读相比,我更倾向于后者。但我并不鼓励毫无方向的随性阅读,我只是希望教师在阅读的“专业化”与“业余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让阅读目的介于有无之间,如此既有明确的阅读方向,又能保留阅读的兴味与乐趣。

假期里,随手抽取书架上一本早已想读的小说,然后不可阻挡地沉陷其中,这是多大的幸福!内尔·诺丁斯早就指出,幸福就是有空闲时间读自己喜爱的书。这个暑假,可以用几本喜爱的书,来犒赏自己,体验幸福。

《越读者》的作者郝明义说:“没有越界,不成阅读。”我深以为然。那些非专业的好书,常常给我的专业带来灵感与启发。读《掌控谈话》《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开启了我高效能沟通的语言模式;读《清单革命》《第五项修炼》《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读《故事力》《故事力思维》《故事知道怎么办》,给我构建“叙事型”德育模式带来很大的启示;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李泽厚的《哲学纲要》、王文生的《中国美学史:情味论的历史发展》,催生了我“情味”写作教学的主张……

阅读如蚕,贵在转化。一只蚕最值得炫耀的不是它吃掉多少公斤的桑叶,而是它吐出了多细多长的蚕丝。同样,读书人不应该以自己读了多少本书为傲,而应该以自己的阅读产出为荣。有些教师虽然读了很多书,但并没有转化为人生养料,没有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智慧,这样的阅读,沙里淘金,收效甚微;相反,有些教师读书不多,但能点石成金,转化为教育人生的生产力。这两类教师的区别在于阅读的吸收力。有吸收力的心灵,不板滞,不闭塞,它包容开放,柔软而富有弹性,能将书本与自己的生活建立起息息相关的深刻联系,能从书中觅得火种照亮现实世界。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教师、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作者:徐飞

《中国教育报》2021年07月21日第4版 版名:读书周刊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