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聚焦“懂医精药”锻造药学创新人才

--------------------------------------------------------------------------------
点击次数:2765  发布时间:2021-6-28 12:31:13

 

6月15日下午,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引爆”温州医科大学师生的微信朋友圈。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该校药学院青年科学家黄志锋荣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感谢学校和学院给我们年轻人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特别是导师李校堃院士多年来的指导令我受益匪浅。”在黄志锋看来,此次获奖是在传承与突破中开辟出的基础研究新天地,是在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中结出的硕果。

自2008年以来,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校堃的带领下,以“懂医精药”为导向,利用在“生长因子”药物科学研究和临床转化方面的优势,构建了基于“大药学”理念的科教融合、医教融合、产教融合“三融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破解了创新生物药物人才培养之困。

科教深度融合,以原创研究滋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药物研发取得了长足进步,但90%以上的制药企业仍然以生产仿制药为主,在创新药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李校堃看来,药学领域正面临由仿制药为主向原创新药为主的战略转移,要实现中国创新药物研究从“跟跑”进入“并跑”再到“领跑”,必须突破药学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长期以来,我国药学教育一直走的是“仿制——创新”的路子,学生原创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必须让药学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参与具有原创性的科研工作,强化他们的原创意识。”

温医大药学院在生长因子研究方面处于世界前列。学院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上的优势,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省级重点实验室为载体,让药学研究生参与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基础研究中来,特别是将生长因子原创研究、新药研发等内容嵌入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阶段,让他们能了解学科研究的前沿进展。此外,药学院还拿出专门经费,开展“导师提升计划”和“院士结对工程”,支持研究生和导师开展自由探索项目研究。

2018年,博士生陈高帜作为第一作者在顶级学术杂志《自然》发表研究文章,阐明了一种蛋白质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该成果结束了近20年来的科学争论,在专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高帜将这项研究归功于导师们的带领:“他们带着我从本科、研究生阶段一步一步接触真正的原创性科研,让我很早就找到了兴趣所在,才有了后来的创新突破。”

在这种科教深度融合的培养环境下,药学院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研究生。王怡博士获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李星熠博士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级硕士研究生余炳洁和2016级硕士研究生黄臻作为主要完成人已成功获批临床批文两项。学院在读研究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50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大赛、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

课堂直连临床,让医、药结合更紧密

随着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例如新冠病毒等新病种不断出现,药学人才愈发需要基于临床问题开展药物研究,并最终推动药学研究成果造福临床患者,服务百姓健康。以生长因子新药在全国5500多家医院应用为契机,药学院与国内30多家医院合作建立了药学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让研究生参与临床多科室多疾病如创伤、代谢疾病、神经损伤等的转化医学研究,从中了解临床实际需求,挖掘临床问题,从而明确研究方向。目前,研究生中具有临床经历的比例已经超过了80%。

药学院还在温医大附属医院设立临床药学教研室,并将附属医院国家临床试验机构和临床药学部纳入研究生培养基地。通过双向聘任等灵活形式,建立了一支由药学院专业教师与医院高水平临床医生组成的导师队伍,带领研究生将临床需求转化为创新药物研发,在代谢、心血管、烧创伤、神经疾病等领域开展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近年来,学院共合作申报产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50项,有力推动了药学研究与临床医学深度融合,弥补了传统药学研究生培养与临床脱节,医、药分家的不足。

利用学校丰富的临床资源,除开设传统的化学、生物等基础课程群以外,药学院还特别设立临床—药学课程群,开设“生物医药与转化医学”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课程,同时定期开展医药融合学术研讨会,加强研究生临床研究思维培养。

校企联姻共创,破解“近研远产”难题

“创新药物的开发不仅仅是靶标和机制的研究,更有生产工艺的优化和质量标准的建立等。”李校堃认为,传统药学研究生教育重实验室的验证性实验,往往忽视生产性实训,使得产学研脱节,因此非常有必要探索生物制药专业企业研发、生产制造等环节的对接。

药学院充分发挥企业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江苏恒瑞、海正药业等国内知名药企建立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并与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训中心,形成了6个“企中校”产教融合基地。学院定期组织年轻教师和研究生进企业开展系统实践,对药品储运过程的质量控制及医用敷料临床应用、研发、生产和检验等进行系统学习,直观了解新药研发产业链与行业发展难题,增强产学研一体化意识。研究生就读期间累计不低于3个月进入上述基地实践学习。

学院以横向项目和新药转化为纽带,建立了灵活的聘任机制,聘请48名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研究生合作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30余名,并通过与药企合作共同研究相关课题,将企业新药横向课题直接列入研究生课题选题范围,开展靶标建立和化合物筛选、新制剂技术和新给药系统等方面的工作。这些举措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近5年来累计为医药企业提供超20项技术创新成果,特别是在大分子药物重组表达和制剂等“卡脖子”技术方面的成功转化有力提升了相关企业的产品竞争力,经济效益合计提升超200亿元。

去年10月,温医大与地方政府共建的超6万平方米的“中国基因药谷”正式启用,致力于打造近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国际一流的蛋白药物研发与生产基地,成为药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又一个重要的产教融合培养基地。

历经十余年探索与实践,温医大培养高水平的药学人才,医教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三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已经被国内30多所重点高校借鉴应用。

“创新生物药是中国高附加值的未来万亿产业,我们将继续探索、完善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国家从医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作出贡献。”李校堃说。

作者:通讯员 卞成德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28日第5版 版名:高教周刊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