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建设高质量的融合教育体系

--------------------------------------------------------------------------------
点击次数:48836  发布时间:2021-6-22 14:06:33

 

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融合教育,办好特殊教育,使残疾学生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需要,是人民美好生活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无论是从学生人数还是从班级数量来看,我国融合教育规模近年来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同时,融合教育的推进也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融合教育体制机制尚需完善、融合教育质量评价有待改进、融合教育师资质量有待提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办好特殊教育,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全面推进融合教育,促进医教结合。这就要求我们,优先让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对中重度和多重残疾学生通过就读特教学校、送教上门等方式实施教育,努力使每个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通过教育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建设高质量的融合教育体系要健全融合教育体系,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扩大融合教育资源,大力提升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尤其是提升中西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的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提高残疾青少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残疾学生,培养残疾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专门性知识和技能。优化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教育资源配置,助力残疾人获得更多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各级各类高校依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建立支持残疾人教育的学校政策及规章制度,保障残疾人获得优质而公平的高等教育。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融合教育体系,设立融合教育项目,保障适龄残疾儿童青少年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建设高质量的融合教育体系要改进融合教育机制,提高残疾学生接受融合教育的质量。依托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支持,构建和创新区域随班就读体系,打造跨部门支持的融合教育范式。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优先到指定的具备相应资源、条件的普通学校入学接受义务教育。为有随班就读学生或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校、班级配备特殊教育教师或教师资源,提供特殊的教学资源、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发挥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残疾人终身学习的作用,为残疾人提供教育服务。设计融合教育的纵横交互管理体系,设置专门的融合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分级管理,负责融合教育政策、战略、计划、项目的制定、落实与监管等。

建设高质量的融合教育体系要提高融合教育协作能力,帮助适龄残疾学生获得针对性的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提供残疾儿童青少年一体化的教育服务,建立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在实施融合教育的学校建立针对残疾学生的教育康复中心。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针对残疾学生的康复课程,建立专业的残疾学生师资辅导队伍。为特殊儿童设计个别化的教育计划,围绕残疾儿童青少年的个别需要准备教学资料、课程教学活动、选择教学策略,提供物理治疗、社会支持等专项服务。

建设高质量的融合教育体系要健全融合教育督导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作的融合教育督导机制,构建多方、多元的监督评价网络。建立独立的融合教育督导体系,科学设置有关机构或负责人员,构建完整的督导网络,公示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导路径,加强整改特殊学校情况的追踪督导。利用家长、关注融合教育的社会资源,开拓渠道,让其参与融合教育监督评价。积极建设第三方融合教育监督评价机构,鼓励高等院校建立有关机构,提供研究和评估数据,加入监督评价行列;同时,建立融合教育评估机构的资质鉴定和资格准入等制度,保障评估的专业性。注重以评促建,转变以考试或考察为主的融合教育评价方式,从强调外部监督评价走向为学校自我评价、自我改进。

作者:本报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22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时评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