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我国在线教育交出亮眼成绩单

--------------------------------------------------------------------------------
点击次数:2395  发布时间:2021-6-7 11:41:29

 

5月21日、22日,云南漾濞、青海玛多等地接连发生6.4级、7.4级地震。中国教育电视台打造的国家电视空中课堂平台第一时间响应,与当地教育部门取得联系,将机顶盒等卫星接收设备送往当地。孩子们无论在哪里,只要能看电视就能通过空中课堂频道同步收看各年级本学期的同步课程,一堂课都不会落下。

孩子们“一堂课都不会落下”,得益于我国在线教育的飞速发展。

自2012年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日新月异。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了2.0阶段,“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幅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尤其是去年疫情期间,我国成功开展世界最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史无前例、世无前例。“广大教师以最快速度适应线上教学的节奏,带领学生进行长达几个月的‘云端’学习,用行动诠释了师者的担当,这是创造了历史的壮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

为在线教育提供高质量软硬件支持

去年疫情期间,为保障全国两亿多学生安心居家学习,教育部统筹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相关教学资源,倾力打造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

2020年2月16日,平台开通前一天,位于中央电教馆的云平台运行保障指挥部内,教育部、工信部与相关企业组成的工作专组,早已开启全天候值班模式。

2月17日,可满足5000万人同时在线使用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正式开通。“国家队出手,丝滑无卡顿。”媒体的评价让平台背后的团队松了一口气。

整个疫情期间,教育部协调工信部以及电信运营商,共同做好学校和各级教育平台网络服务保障工作,为线上教学有效开展提供网络带宽、云服务、免费手机流量等高质量的服务保障。

与此同时,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直播卫星平台推出《同上一堂课》,仅仅十几天的筹备就实现全天直播7小时课程。2月17日上午9点,全国1.8亿中小学生准时开课!

除了国家队积极搭建软硬件平台外,各地教育部门也纷纷出手,积极行动起来——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台免费向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开放,宁夏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果架起“空中课堂”,黑龙江上线中小学生宅家防疫劳动实践“微课堂”,浙江推出体育网课指导学生居家锻炼,天津打造个性化学习服务系统,山西为全省免费提供中小学高清正版教材电子版……

我国高校充分运用慕课等在线教学形式,开展了一场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教育部组织37家基础好、实力强的在线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率先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4.1万门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课等在线课程,带动110余家社会和高校在线课程平台积极参与,有力保证了全国高校大局稳定。

仅用20多天,全国教育系统就为全国两亿多大中小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居家学习软硬件支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严峻大考中创造了奇迹。

然而,这一切并非朝夕之功。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和提前部署,为我国此次应对疫情、顺利开展在线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2012年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到2016年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再到2018年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这一系列规划文件的发布,明确指明了不同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行动举措,对于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各项指标普遍实现翻倍增长,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5%跃升至100%、多媒体教室比例从不到40%提升至95.4%,网络学习空间数量从60万个激增至1亿个。

中国慕课则从2013年起步,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从“建、用、学、管”等多个层面系统推进,经过9年的发展实践,取得了骄人成绩,不仅在课程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上迅速跃居世界第一,同时以慕课为抓手,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应对疫情挑战、促进学习革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7年起,教育部共遴选认定包括1875门线上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和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在内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对慕课建设与应用起到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如今,中国慕课与在线教育发展已走向世界。

2019年4月,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举办,会上发布了《中国慕课行动宣言》,全面总结了中国慕课建设的重要经验和建设方案。

2020年12月,首届世界慕课大会在北京召开,广泛传播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在线教育主张,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高

2020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秋季学期的“电路原理”大班课堂上,由于有一名留学生身在国外,所以每节课都会使用会议系统远程上课。考虑到该学生难以看清黑板,教师朱桂萍在书写板书时或使用雨课堂的光感黑板,通过雨课堂将板书内容发送给线上学生;或调整教室主摄像头为“近景”模式,放大黑板视角。

“在融合式教学中同时关注线上和线下两方面,对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朱桂萍说。

疫情倒逼全国教师进行了一次卓有成效的实战。所有教师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被卷入这场史上最大规模在线教学的大熔炉之中接受考验。

2月17日上线、免费为全国师生提供大量优质教学资源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属于“国家队”。在这里,来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等18所学校的470余名优秀教师,呈现了他们精雕细琢的精彩。

在重庆市奉节县小学教师刘杰看来,这个平台资源丰富,在这个特殊时期上线,无疑是雪中送炭。

与此同时,各地在探索、磨合过程中不约而同作出同样的选择——组织部分名师统一录制课程“托底”,允许不同区域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个性化施策。

守着一部手机,武汉光谷第一小学教师何双学会了操作各种软件,学会了在线直播、在线答疑。他说:“实战让我真正感受到互联网的魅力。”

杭州春晖小学校长田冰冰举了一个例子:过去老师在微信群里一个简单的问题,常常招来刷屏式的回应。换作投票小程序后,数十人同时回答的状态变成了选择题的勾选,老师也能一目了然看到回答数据,给教学带来有益参考。

在全国,疫情防控期间想方设法上好课的教师比比皆是——湖北省荆门市文峰中学教师李安学,每天花40多分钟爬到山顶找信号;河南省郑州市第五十四中学教师杨丽丽,请爱人帮忙做直播实验;北京商业学校教师侯德成,在自家厨房直播起了餐点制作;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藻溪小学教师单芃,把油菜花海变成了直播间,只为了让学生在家也能“闻”花香、“触摸”春天……

在高校,教师们也纷纷投入到慕课教学之中。在清华大学,姚期智教授率先在线上开课,95岁的张礼教授与32岁的教师胡嘉仲通过在线云课堂联手开设“量子力学前沿选题”。据统计,疫情期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全部实施了在线教学,108万名教师开出110万门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

从这场疫情带来的线上教育“大考”中,广大教师已经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从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陪伴者,从教书匠变为与时代保持高度链接的思考者,并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持续学习者。在技术的赋能下,教师们从不敢、不愿,到逐渐步入正轨、开始享受网络带来的全新教育体验,很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我国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过去10年,广大教师队伍开始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巨大价值,大多数教师已经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线上答疑和测评等活动,信息化教学在各地渐成常态。同时,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0和2.0,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截至目前,我国累计有10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10万多名中小学校长、20多万名职业院校教师接受了信息化专项培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旭东认为,未来不仅要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需要深入思考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有效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师教育,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为此,教育部启动了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帮助教师适应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挑战的新路径、新模式。

信息化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疫情期间,浙江宁波镇海中学向云贵高原深处的254所中学“云端”送教,在教育资源、教学指导、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帮扶,让贵州黔西南州学生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当前,我国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发展尚不充分不平衡,社会对教育公平关注度极高。教育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后,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达100%,为实现大规模在线教育提供了可能,也为进一步破解教育公平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换言之,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是一场在线教育的大规模实战演习,也是一场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革新,并通过互联网惠及全国每名学生。

国务院参事汤敏认为,“停课不停学”让全国学生可以用互联网直接学到最好的课程,让教师有机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互联网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地送到每一所学校,这就有可能让教育更好地与互联网融合,加快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疫情期间,信息化填平了教育的“鸿沟”,也通过改变教与学推动了“课堂革命”。

相比传统课堂教学,线上教学看似只是切换了教育空间,但实质完全不同。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停课不停学”期间,重庆谢家湾小学400多名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疫情防控和学科特点共同研发专题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深度学习中关注个体与他人、社会与世界、人类与自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认为,现在的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普遍能接受线上教学。教师要反思如何更新理念,把“教”减到最少,把“学”放到最大,强调弹性教学和自主学习。

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变化还远不止这些。

为防止大规模聚集,2020年春季,相当一部分高校作出艺考、研考线上考核的决定,各高校本着注重科学、严守公平、切实可行、保证安全的原则,科学制定线上考试工作方案。各高校在组织专家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办学定位和不同专业人才选拔特点,分类制定了考试工作方案。这一年,共有199所高校组织了史无前例的线上考试录取或初选,累计减少约1000万人次的跨区域人员流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疫情发生后,教育部大力推进“互联网+就业”,主动做好“云就业”服务。开展“云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目前已经成为毕业生找工作的响亮品牌;实施“云管理”,全国8万余名一线就业指导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全部注册就业工作平台并上线工作;加强职业发展指导、大学生征兵、创新创业等主题的“云指导”;推行“云签约”,2020年有64.5万名毕业生完成网上签约。

……

通过这次史无前例的“停课不停学”,信息化已给中国教育留下了新一轮变革的基因。未来,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各领域,中国在线教育将在广度、深度上实现新跨越。

作者:本报记者 易鑫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07日第1版 版名:要闻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