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尊重儿童成长规律 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
点击次数:31306  发布时间:2021-6-1 14:00:00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话题。加强对话交流,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大势所趋。5月14日,在深圳举办的“首届全球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论坛”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约1500名参会人员共聚一堂,50多位国内外嘉宾通过现场和线上分享,围绕“多元融合、协同与可持续:时代变化中的全球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这一主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与交流。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共同主办,全程同步线上直播。

1 尊重儿童权利:看到成长规律,听到真实声音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和国家未来的重要性已日益受到重视,当前也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新的挑战。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守军在论坛开幕式上所说:“目前我国家庭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痛点和短板,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家国一体的关系更加凸显,加快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化、实践化、普惠化,正在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如何面对时代变革中的儿童发展需要和家庭教育问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赵忠心教授认为,当今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总的水平还比较低,不能够回应满足家庭教育实践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庭教育面临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研究变革中的家庭教育,对其发展的特殊规律进行动态研究。

重视儿童权利,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发展,成为不少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之一。“个性化”“成长规律”“以儿童为中心”是此次论坛的高频词。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从政策的层面谈到“多样性已成为国家理念,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和哲学共识是走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大卫在他的发言中提出,家庭教育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教育的起点是人的个性……应使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

怎么才能真正做到“以儿童为中心”?除了公共政策体系的完善、儿童友好环境的构建外,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改变,即建立正确的儿童观。这一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尊重儿童权利的良好生态环境。

在深圳市翠北实验小学分论坛,李巍校长分享了他们如何通过“邀请儿童参与”来真正践行对儿童权利的尊重。翠北实验小学的目标是创办一所儿童友好型学校,提倡让孩子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参与家庭生活建设,让孩子在家庭会议中有充分的发言权,鼓励成人多倾听孩子的真实声音。

“邀请儿童参与,不仅是一种教育常识,是从儿童成长的规律出发,更是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李巍的发言引起与会人员的共鸣,而翠北实验小学学生戴凡雨在现场的一段演讲表达了孩子的心声,她说她的梦想是将来成为一名可以蹲着听孩子讲话的校长,可以让每个孩子的声音被听见,让所有孩子都明白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唯分数论、功利化倾向、揠苗助长等现象,引起与会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讨论。北师大南山附属学校校长田军认为真正的好教育“应是符合规律的教育,应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还有社会发展规律”。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薛贵教授则从脑科学的角度谈到,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一定要依循大脑的发育规律,“而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感知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要他动、听、看,而放到补习班中学习,这完全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牺牲了孩子发展的区域和机会”。

2 家校协同:有边界也有融合,促进互信互助

“协同”是此次论坛的主题词之一,即探讨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各个方面,如何相互支持和协作,共同创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江西师范大学吴重涵教授认为,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十年前教育系统的一个边缘话题,到现在成为一种国家战略,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他指出:“清晰的家校责任边界的想法是一种理想,家庭和学校的责任和边界趋势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彼此融合、相互依存。”他还谈到建立家校生态信任关系的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建立家校积极的工作关系,二是家校之间在认识不统一的情况下能够彼此之间理解,即共享理解。

关于家庭和学校的分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毕诚认为,家庭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人的教育,既不能缺失也不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而目前家校社难以协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育价值的分裂,家庭教育的任务如果变成以升学为唯一目标,这种错误的价值取向必然带来教育生态的破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君阳很认同毕诚的观点。他认为家校社在育人过程中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如果责任和角色划分不清楚,很容易产生越位问题,比如因角色扮演失当出现的“家长型教师”和“教师型家长”问题。他还谈到政府的主要责任应该是通过合理作为,来为家校社协同育人修路搭桥。

来自美国阿德勒大学的玛丽娜·布鲁斯丁教授从系统化的角度谈到二战、全球化、城市化等大的社会环境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她也认为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庭的教育者和社会间的协同合作,需要促进他们之间的互信互助。

在实践层面,有不少地区的教育系统非常重视家校合作。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在介绍该区的家校合作经验时提到,他们正在努力构建家校社联动的区域生态场,并充分利用国家质量监测体系,对家校关系进行深入调研,以数据应用和理性测评的方法总结出贴合实际的家校合作经验。

3 重视早期教育:加强全球协作,保障教育公平

儿童成长中的早期教育往往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陈学锋博士指出儿童早期发展已成为目前国际上高度关注的问题。她介绍了儿童早期培育性照护的几大要素:良好的健康、充足的营养、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安全和保障,并提出应该对有风险因素或有特殊需求的家庭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浩英发布了全国家庭教育普调报告,重点介绍了家长对孩子的健康养育现状的调研内容。对全国1000个养育3—5岁儿童的家庭做的个体调查显示,父母的行为和习惯对孩子早期习惯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院长苏·罗杰斯介绍了他们与北京师范大学在教育领域的长期合作,其中就有推进两国在早期教育及教师方面的培训,他们希望通过双方的携手合作给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带来持续性的改变。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明红分享了英国早期教育体系(EYFS)对学前教育的启示,特别提到在课程中强调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应该在积极的人际关系中去学习,给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才能导致儿童可持续性的学习和发展。

对于弱势儿童在早期教育中存在的发育风险及可能带来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伦敦大学学院的洪灵音教授谈到,新冠疫情对于儿童早期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那些低收入家庭的弱势儿童群体,更容易受到教育的排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显示,疫情正在扩大现有的教育不均衡和不平等。“新冠疫情让我们意识到要进行全球协作,统一战线,要有创新性的战略和方案支持家庭的早期教育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干部培训中心原党委书记蔡建华则对我国大量留守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表示担忧,他认为早期养育环境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和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应该对留守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充分关注,给弱势群体和困难家庭提供更多政策上的支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作者:陈明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01日第4版 版名:家教周刊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