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在线教育向“钱”看

--------------------------------------------------------------------------------
点击次数:2634  发布时间:2021-3-22 14:39:56

 

在线教育相关的各类问题层出不穷,数都数不完:师资造假、无证办学、教学效果差、虚假广告、退费难等等。

  根据消费者网发布的《2020年教育培训消费舆情数据分析》显示,有关教育培训消费的负面舆情超过舆情总数的七成,由此也能看出负面消息缠身的在线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机构爆雷,圈钱跑路

  2020年,对于在线教育行业绝对是不光彩的一年。

  先是在央视的315晚会上,曝光了嗨学网学员退钱难的问题。

  在这之后便好像打开了在线教育平台爆雷的潘多拉魔盒,包括兄弟连、百弗英语、迪士尼英语在内,线下机构纷纷爆雷,不是破产就是暂停运营,甚至连老牌教育机构优胜教育都难逃破产命运。

  老牌在线教育机构学霸君也被创始人亲口宣布破产。

  2020年底,学霸君欠薪、破产、人去楼空、退费难的消息满天飞。

  尽管如此也没有影响学霸君在“双12”的时候,疯狂圈家长的钱,不少家长难挡价格优惠在此时续费入坑。

  那个时候的学霸君资金链就已经断裂,把难题留给了不知情的大批学生家长和旗下老师。

  没有跑路的教育机构也没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运营。

  学而思网校就因涉黄被北京网信办依法约谈。

  广告比课程重要,卖课比上课重要

  疫情这个风口没把猪吹上天,但是让在线教育被推上“C位”。

  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四年内增长了三亿人。市场规模翻倍到5000亿元。

  与此同时,在线教育行业一年融资额超过去十年的总和,高达500亿元。

  越是风口越是野蛮生长。毕竟大家都向“钱”看,抢份额。

  虚假广告假的让人觉得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

  前段时间爆出作业帮、高途课堂、清北网校3家公司的课程宣发广告尴尬撞脸,3家机构请了同一名广告演员。

  此外还有,同一个“老师”同时出现在了两家在线教育的广告中,在这里是有着10年教学经验的初中老师;在另一家机构又转身一变,成为了一名每天加班、没空管孩子功课的初中生的母亲。

  至于为什么会“撞脸”闹剧,很有可能是因为不同的教育机构找了同一家广告公司。

  除了虚假广告,还有令人反感的铺天盖地宣传。

  不管是电梯里的电子屏广告还是公交站台的广告牌,哪怕是综艺节目、电视剧,在线教育的广告也是无孔不入,语气夸张的广告语如同苍蝇的嗡嗡声。

  曾看到一篇报道,记者实地考察发现,市中心1200米内有12块在线教育广告牌,写字楼电梯里放映的7条广告中5条是在线教育。

  足以见得在线教育的广告力道有多大。铺天盖地的广告很难不让人心生反感,为了拉客用力过猛也让在线教育的负面舆论不断。

  从在线教育公司精力都放在广告上就不难看出,很多线上培训机构的眼里只有客源,而没有课程质量。融资来的钱都烧在了各大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广告上,同时不忘让家长焦虑,营造所有孩子都需要参加培训的氛围,最终家长为自己的焦虑买单。

  流量是在线教育获客的最重要手段,广告投入也因此成为在线教育机构“烧钱”的重灾区。

  一边是广告的无底洞,一边是价格战的烧钱大战,结果就是培训机构的获客成本大幅上涨。

  在线教育行业用了太多“互联网的打法”,那就是花大量真金白银来重仓广告投入吸引用户,不断融资不断营销,野蛮生长抢占市场份额。

  能有多少精力放到真正的课程研发上去?大家心里都有数。

  这种大环境下,在线教育机构变成了健身房,很多老师无心授课,而是一门心思做着和健身教练一样的事情,那就是销售。

  授课变成售课也是因为机构给老师的KPI。

  在考核指标的指挥下,教师如想增加收入就必须做一个好销售,而不是钻研如何提高教学水平。

  甚至有针对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长,培训机构会引导其使用贷款来买课。

  在公司的眼里,能上好课的老师那不是好老师,能卖课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名师身份掺水,教育质量堪忧

  教学内容和质量有多差从财报上就能看出来。

  比如某教育机构的财报,2020年第三季度营销费用是研发费用的9倍,这也就意味着家长花10块钱给教育机构,里面有9块钱被用来营销,只有一块钱有可能是花在了课程的提升上。

  家长们本以为是交钱给机构让他们提高孩子成绩,没想到机构们花钱最多的地方是提高家长在教育上的花销。

  在网上有家长爆料,听完试听课后,觉得课程质量很好,老师非常热情。

  但报名交钱后,课程质量大幅度划水,网课和学校老师的教学并没有区别,而且网课更新也要比学校正常的进度慢很多,交了两个月的钱后孩子的成绩原地踏步。

  总的来看,在线教育越来越像线下教育。

  除了线上授课,其余环节与线下教学并没有太大区别,在线教育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

  抛开课程质量不谈,哪怕是师资也不是真的,师资可以用“掺水”来形容,根据雪球上的爆料,跟谁学旗下的高途课堂虚增了80%的老师,不少“名师”教师资格证都是假的,而且无证老师还在悄悄上课。

  机构的广告宣传里,他们的老师不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就是清华北大名校毕业,甚至哈佛耶鲁等海外名校的高材生也能被他们请来做老师。

  首先不谈这些老师是否真的如同宣传的那样名校毕业,哪怕真的是名校毕业的,也不意味着一定就擅长教学。

  不少在机构工作的老师都爆料过,那些在线教育机构并不在乎有没有教师资格证,招聘要求低到只要有本科文凭就行,甚至对专业也没有特别的要求,只需要经过一轮远程试讲就可以签合同开始授课,这么看来教学生数学的不一定是清华的数学系,也有可能是学兽医的三本毕业生。

  “先上课再考证”的现象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常规操作。机构这边管理非常开放,有的教师没有教师证也能授课很多年。

  更夸张的是,很多头部在线教育机构的授课教师外包的老师,来源是人力资源公司,这些教师实际上与机构没有直接关系,就算出现问题也可以甩锅给外包公司。

  这种教师外包的教育模式极大降低了在线教育机构的成本,对于增加利润和迅速扩张非常有帮助。

  但这种教育模式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质量参差不齐,机构对教师管理松散,无法保证课程质量。

  在线教育不向前看而是只向“钱”看,想必也不是在线教育的最初的那几个创始人的初衷,事与愿违的是自己开创的这个行业发展成了今天这样。

  2012年前后,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创业者开始把目光投向在线教育。

  和之前仅仅是把录制下来的课程传到网上不同,多数企业选择搜题这个突破口,这当然这个赛道的问题是变现难,难到把大有名气的学霸君都给难破产了。

  2016年,随着4g推广和直播的兴起,在线教育形式再次迎来变革。老师授课的门槛大幅降低,直播课程与以往不同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和答疑,当然也不忘把线下的模式搬到线上,比如推出1对1、小班课、大班课等网上授课模式。

  今天,在资本涌入和疫情下线上授课的需求下,为了抢占更多市场份额,不计其数的在线教育机构把教育这个本来应该慢发展的行业推上了快车道。

  但是不管在线教育怎么花式创新,一切都只是围绕资本、技术、模式的创新,授课效果并不能因此提升。

  因为效果需要学生和老师的不断互动,只有在对学生的售后上不断下功夫,哪怕课后也要给学生辅导明白,提升了学生的成绩才能让家长觉得钱花的值。

  对机构来说也是一样,家长觉得钱花的值才会留下来续费,不然机构难以留住费了大量时间精力金钱拉来的客源。

  如果把时间线往前调会发现,不管是外卖还是网约车、或者后来共享经济孵化出来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创新的同时难免伴随一定程度的事与愿违。

  因为内部环境和大环境的影响,那些美好的初衷、最初的愿景都变味了,在线教育也不例外。

  一波三折的在线教育,如何真正走上正轨,不仅是政策要监管,那些管理者也需要反思。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