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惩戒应源于爱归于爱

--------------------------------------------------------------------------------
点击次数:3141  发布时间:2021-1-4 10:32:46

 

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手中有戒尺,眼里有光芒,心里有温度。

“熊孩子”不听话,老师该怎么管?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困惑教师、学生和家长,且备受社会争议的话题。

近日,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一次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明确教育惩戒不是惩罚,而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方式。

2021年3月1日起,这部法规将正式实施。自此,学校对于中小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是否惩戒、如何惩戒,真正变得“有章可循”。

中国向来是一个尊师重教的民族,老师管教学生也要一部法律来规定吗?曾几何时,中国人恪守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信条,父母从把孩子送到学校那一刻,就赋予老师管教的权力,“该打就打,该骂就骂”,不然怎么能成器?俗话说,“教不严,师之惰。”几千年流传的师道尊严,从来没有被怀疑过。

但近年来,传统的师道尊严开始动摇了,因为“惩戒学生”引起的师生矛盾,乃至家校纠纷,甚至暴力伤害老师的悲剧屡屡发生。

比如,2020年12月,四川省达州市高新区实验学校的一位班主任老师,检查学生作业时动手打了学生耳光,家长找到学校交涉无果后报警,并向学校索赔6万元。达州市高新区管委会调查后,校方对涉事教师批评教育并作出警告处分,但仍无法满足家长提出的条件,无奈只能建议走司法程序。

说实话,这样的事情在当前中小学具有一定普遍性。一方面,个别学校教职工乱管、体罚甚至虐待学生的事件,导致家长不信任教师和学校;另一方面,学生或家长辱骂、殴打教师,或暴力欺凌、侮辱同学的恶性事件,也屡被曝出,严重者甚至构成违法犯罪。

2015年,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对上海全市17个区县15000名中小学生和3000名学生家长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3.4%的中小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有体罚学生的现象,其中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3%、24.7%和17.1%,中小学生对教师师德持有负面评价比例为10.3%,负面评价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升高的趋势。

可见,即使在上海这样发达的城市,体罚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而且学生对教师的师德也存在一些负面评价。那么,在教育不发达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因惩戒不当带来师生关系紧张就可想而知了。

这些事件发生以后,有些家长颐指气使,认为交了学费,老师就应该为孩子服务,不论对错,孩子在学校不能受一点委屈,稍不满意就撒泼耍赖,导致不少中小学一线教师不敢管、不愿管学生。还有一些教师干脆选择“放羊”式教育,任由学生我行我素,在犯错的道路上一错到底。

无论从教育科学,还是从实践来看,教育惩戒都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教育界对于教育惩戒权的回归,渐成共识。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此次教育部出台教育惩戒新规,最重要的是回答了教育惩戒“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特别是,划清了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与体罚学生之间的界限,有助打消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时的后顾之忧,使教育惩戒有尺度、有温度。

总体来说,教育惩戒权重回课堂,为无所适从的中小学教师赋权,以法律规范教育惩戒是必要的。但是,当教师手执教鞭时,也应当慎重落下。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灵是稚嫩的、敏感的,需要悉心呵护,稍有不当即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惩戒是底线,而不是牢笼。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手中有戒尺,眼里有光芒,心里有温度。

若无对学生立德成才的挚爱,教育惩戒极易蜕变成为施罚者泄愤。这是最糟糕的结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小学开展“小小表扬信献给好老师”活动。

从根本上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绝非依靠惩戒,而是师道尊严的复归。《礼记·学记》言:“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几千年来,这种教育美德仍绵延不绝,即使到了晚清民国,我们在一些个案中仍窥见余绪。

鲁迅先生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的那位严厉的塾师,其实饱含着少年鲁迅对启蒙老师的敬爱之情。当学生们课间到园子里爬花坛,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这位塾师名叫寿怀鉴,是清朝同治年间的秀才,晚年常与人议论时政,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设馆收徒,年收学生不过8人,为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选授课文注重文采,因其异于传统,被人讥为“离经叛道”。我们可以大胆推论,如果不是这位严厉而慈爱的启蒙老师,很可能就不会有中国现代文坛一代巨擘了。

“五四”以后,现代教育普遍实施班级授课制,优点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地大规模培养人才,不足之处是太过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不利于德育和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发展,传统教育中的师道尊严也随之淡化。在应试主导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沦为的流水线上的教育产品,当教育偏离了立德树人的宗旨,师生关系紧张甚至扭曲也就不足为奇。

近代教育家夸美纽斯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推崇者,他明确主张学校要有严格的纪律,但重点不在教学而是在道德教育。1632年,他在《大教育论》中写道:“学校必须有纪律,没有纪律,就失去了动力。不过纪律并非使学校充满呼号与鞭挞之声,而是使学习者提高警觉,用心学习。严格的纪律不应用在学习或文艺练习上,而应用在道德或可能遭遇危险时。”

人们总爱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最神圣的,因为面对的是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一个工业制成品出现瑕疵尚可以召回,但一个教育上的瑕疵可能伴随学生的一生。只有教育者心存敬畏,永葆一颗爱心,惩戒才是有益的、正向的。陶行知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在法律力挺教育惩戒的今天,每一位从教者当重温陶行知先生的忠告。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邱宇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