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惩戒,能否走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
点击次数:2783  发布时间:2020-12-30 11:46:41

 日前,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则》回应了社会关切的教育热点问题,在起草过程中就受到了各方面高度关注。《规则》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2月29日 澎湃新闻网)<br><br>  众所周知,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乃至是无效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伤害教师事件频发、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等现象,都与眼下教育缺乏惩戒有关。现在,众望所归的惩戒权终于出现在教育部的规章上,变得名正言顺,但它能否走出“叫好不叫座”的尴尬?还真不好说。<br><br>  教不严,师之惰,每个教师都想严格管理学生。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些目无师长的熊孩子,违反纪律,调皮捣蛋,根本不把教师的批评教育当回事。这时候,你这么办?你惩戒他,他可能还会进一步挑衅,万一出点事,父母还会给你扣上体罚学生的帽子,你承担得起吗?所以,虽然惩戒权已经名正言顺,但要想让教师重拾惩戒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br><br>  首先,现代学生的“挫商”极低。所谓“挫商”,即是一个人面对逆境是否有正面积极的心态,简单地说,就是心理抗击困难、挫折的能力。个别学生的“挫商”极低,教师批评一句,想不开就走极端、寻短见,造成悲剧。现实中,这样的事屡见报端,并不鲜见。想想看,教师连柔声细语的批评都提心吊胆、如履薄冰,谁还敢使用惩戒权啊!还是简单批评一下为好。<br><br>  其次,缺乏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一些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调皮捣蛋,被教师批评,认为这是应该,严师出高徒嘛,熊孩子就该好好管;可是,一旦是自己家的孩子惹事,被老师批评了,心里就不舒服,他们关心的是“老师打你了吗”,而不关心“你为什么违法纪律”。尽管绝大多数家长认可教育不能让适当的惩戒缺位,但若教师真正惩戒自己的孩子,心里则会产生酸溜溜的感觉。这表明,他们还并没有真正认同教育惩戒权。<br><br>  一位一线教师说:严师出高徒,这没错,但你教育得再好,学生的成绩再高,如果因为“体罚”学生出事了,所有的成绩、荣誉都被抹杀。学生没有成材,老师无需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因为管教学生出了事,你就得承担法律责任。这就是很多教师不敢重拾教育惩戒权的心声。<br><br>  教育部明确了“必要情况下的教育惩戒”,也努力地解释了教育惩戒和体罚的界限,这是好事,是进步。但是,合理的惩戒也会诱发意外事故,乃至悲剧。既然落实教育惩戒存在风险,一线教师还会投鼠忌器,不敢使用惩戒权。<br><br>  故此,要让“适当惩戒”落地,就需要加强学生的抗挫折教育,锻造其有接受惩戒教育的心理;还需要家长多些理解,摒弃过度的溺爱心理;也需要教育部门细化“适当惩戒”的条条款款,防止“适当惩戒”变成随意体罚;更重要的是,鼓励教师落实教育惩戒,还需要化解他们的心理障碍。(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