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强国教育丛谈】数字时代大规模“因材施教”实施路径探析

--------------------------------------------------------------------------------
点击次数:2911  发布时间:2020-12-16 18:57:57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学情分析;智慧测评

  摘要:“因材施教”是中西方教育中重要教学方法和原则,也是我国培育贤才,振兴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因材施教”的逻辑内涵、中西方比较以及历史演进进行了阐释,并对数字时代大规模“因材施教”进行实证考察,提出应通过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智慧测评形成学习闭环以提高“因材施教”的效率。

  关键词: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学情分析;智慧测评

  作者简介:李晔,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途径。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取决于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先贤们为延续中华文脉、培育国家栋梁一直思索并实践“学有所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七十二弟子都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实践者、儒学的传播者。孔子教授诸生采用的教育教学原则就是他倡导的“因材施教”,在其之后又被后世教育家继承并发展。历经千年,“因材施教”依然历久弥新,被教育工作者奉为圭臬就是因为它符合教育的一般原则和普遍规律。

  马克·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感叹“运动和变化在不断地更新着世界,就像不间断的时间总在更新无穷无尽的岁月的持续一样。”作为工业时代产物的传统教育方式已难以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要求。数字时代的现代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培育和发展。当前,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巨变。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消退,人力资源的增量已难以满足数字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大数据的教育科技工具箱让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如何利用教育大数据、知识图谱和数字化学情分析为受教育者提供精准的定制服务,即个性化学习目标、内容和策略等,构建个性化的智慧教育场景是值得探索和讨论的。

  二、因材施教的逻辑内涵

  “因材施教”在我国历经千年而不衰,充分说明它客观反映了教育自身规律,是一种被系统化的教育实践理性认知。它具体是指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禀赋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每个受教育者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个性化的培育,充分发挥个体长处,弥补其不足,最终使得每个受教育者都获得最佳发展。

  哲学认识论的目的是科学合理的认识自然和社会。“因材施教”以人为对象,而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因此,科学合理的认识社会的前提就是合理的识人。[1]从语义学来看,“因材施教”的“因”是指依据或者根据;“材”是指禀赋或者资质,“施”是指实施或者施加;“教”是指教育或者教诲。组合起来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禀赋和资质实施适合的教育。虽然“因材”和“施教”这两个重合往复的过程主要由教育者来完成,但“因材施教”也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双向认知的过程,教育者通过其教育主导地位去识“材”析“材”,而受教育者通过在教育中与教育者的互动和反馈帮助教育者根据“材”的变化实施适合的教育。孔子的“因材施教”完美反映了这一认识论的规律,对我国教育而言是创造性的贡献。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论的理论基础。这实质也是“因材施教”的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教育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教育的过程与规律,并对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进行总结归纳,直至揭示出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奥秘。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育所施加的对象也是千人千面,一千人有一千种不同看法。禀赋、思维等方面的不同就决定了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者必须发现和识别发现受教育者的性情和思维习惯等,注意和区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和认知能力,采用符合其个性特质的教育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好的教育就应该是通过“因材施教”唤醒受教育者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能。

  三、中西方“因材施教”的殊途同归

  春秋时期,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开创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论语》中,孔子将人略分为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针对这三种类型,孔子施“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这是孔子对“因材施教”实施原则的阐述。孔子施以不同的内容,还善于观察和识别不同学生的特点,得出了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的结论,他在识“材”的基础上对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实践的优势被孔子发挥得淋漓尽致。《论语》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3]在《论语》中经常能看到孔子对于不同的人问孝、问政、问礼给予不同的答案。对于这个例子里的同问异答,孔子向公西华解释道:冉有平日做事退缩,所以鼓励其进取;子路勇于作为,所以要让其有所退缩。虽然孔子的“因材施教”自然朴素,但却开创了我国教育史的先河,为后世教育者所仿效。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提出“教亦多术矣”,即教育也是有多种方式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由于环境和个人修养不同,而造成个体才能上的差异。他主张对教育对象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才者,有答财者,有私淑艾者”。[4]孟子认为,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润泽化育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孟子的“因材施教”比孔子基于个体的方式更进一步,从施教个体到施教群体的分类,扩大了受教育者的基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教育福利。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但人的禀赋和精力各异,因此,教育就应有针对性。为了有效地传授知识,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苏格拉底提出了苏格拉底教学法,一直沿用至今。[5]亚里士多德认为达德成善者出于三端,即出生时的禀赋,日后的习惯以及内在理性。他提出并论证了教育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并提出人从出生到21岁之间,按三个阶段“因人施教”。[6]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核心教学思想就是“因材施教”。他主张观察并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教师应弄清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天赋素质,善于观察学生能力的差异,发现学生的天性特殊倾向。昆体良的“因材施教”包括两方面:一是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个性不同的学生;二是发现、发展个人的特长。[7]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个别施教。他认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在思维类型上,有的学生长于逻辑思维,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思维速度上也有快有慢,这就要求教师个别地对待学生。他认为,“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8]

  纵观中西方教育智慧和思想的源流,中西方教育家的教育实践都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中西方教育者都认同,要基于受教育者自身的客观差异性,采用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实践,还应充分体现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对于“因材施教”,中西方教育实践不谋而合、殊途同归,这也充分证明了“因材施教”是极具理性价值的教育教学宝藏。

  四、“因材施教”在中国的历史演进

  中国的“因材施教”始于孔子。孔子的“因材施教”表现为对学生的同问异答,基于不同的禀赋特点,提供差异化的教育方案,让其学生均衡发展。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

  北宋教育家胡瑗为贯彻其明达体用的教育思想,开创了分斋教学制度(也称苏湖教法)。他根据其学生“有好尚经术者, 有好谈兵者, 好文艺者, 好节义者”的不同特点,将学生按照其志趣分为经义和治事二斋,“使各以类群居讲习”。[9]二斋教学方法内容不同,“治事, 则一人各治一事, 又兼摄一事, 如治民以安其生, 讲武以御其寇, 堰水以利其田, 算历以明数是也。”[10]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喜欢选定自己修习的科目。胡瑗在集体教学前提下通过分斋分科进行“因材施教”比孔子个别教学条件下“因材施教”更进一步,更符合人才发展规律。

  南宋理学家朱熹总结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得出“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11]他主张“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年有五,……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12]他认为,应把握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将教育分为小学与大学阶段,根据不同年龄段教授适合的课程内容。这也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明代大儒王阳明对“因材施教”进行了新的诠释。在传授知识之外,他更注重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行教育,并使学生们形成各自独立的思想与人格。他认为,“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因人而施,质异也;同归于善,性同也。夫教,以复其性而已。”[13]王阳明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这是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另一种解读。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近代教育家虽倡导各种西方教育思想,但始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因材施教”。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倡导新教育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如农学家之于植物焉,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需食则资以肥料,好光则复以有色之玻璃。”[14],反对旧式教育不顾学生本性,规行矩步的刻板教育方式。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用松树和牡丹的形象比喻,肯定了“因材施教”的教学价值。对于“因材施教”,他在文中说:“正如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15]陶先生身体力行,在他创办的育才学校设立了音乐、戏剧、文学、绘画等六组,通过各种测验将学生纳入不同组别,因材施教。

  从古代到近代,从原始到理性,“因材施教”在中国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从个体教学到集体教学,从知识传授到性格培养。在历史长河中,一代代教育者接续探索,不断提炼总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原则与一般规律,并为“因材施教”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依据。

  五、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实证考察与实施路径

  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核心的第四次革命正以前所未有态势改变全球教育产业。如何使优质教育资源“飞进寻常百姓家”,培养出面向未来的创新之才是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探索的。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加强数字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会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形式的重大变化,还会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产生深刻影响。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优质教育所关心的个性化。[16]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宏观视角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念,注重“因材施教”是其重要的内容。[17]

  七十年筚路蓝缕,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但在我国教育实践中仍存在制约因素和短板。比如教学内容刻板,填鸭式教育,压抑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技能培养;教学方式因循守旧,无法刺激学生学习兴趣;集体教学过分强调优差生源的均衡搭配,平均主义抑制了优生获得优教的机会,差生又得不到补习的机会。在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中有一段描写郭靖幼时学武的故事。郭靖幼时跟六位师傅轮流学武,但进步缓慢,师傅们笃定他资质太差,不适合练武。后来,马钰道长暗中相助,郭靖豁然领悟,武功大进,终成一代大侠。马钰道长对郭靖学武的点评“教而不得其法,学而不得其道”也切中了当前教育实践的一些弊端。在集体教学环境中,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也无法解决每个学生千差万别的疑问。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课内课外表现,发现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问题,通过定制化的教育策略,实施个性化特殊教学,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

  (一)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实证考察

  在“因材施教”思想的指导下,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们对大数据时代的“因材施教”进行过很多探索,若做一个大致的区分,可以划分为三个探索阶段:一是被动地对受教育者的考试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初级阶段;二是发展在线作业主动采集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学习数据进行分析的在线阶段;三是配合及教学和受教育者的习惯,动态采集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学习数据进行分析的混合阶段。

  初级阶段在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探索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代表性的产品有中南传媒的A佳智慧联考测评服务等。考试数据采集与个性化学情分析的出现表明了利用大数据进行“因材施教”的社会需求以及实现路径的可行性。但这一模式由于考试的局限性,存在个性化数据不充足、分析结果精准度不佳等缺陷。

  在线阶段是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探索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它首次将数据的被动收集行为变成了主动采集行为。代表产品有一起作业、猿题库等。在线作业的出现拓展了利用大数据进行“因材施教”的实施途径,但由于解决不了改变教学习惯,无法在乡镇大范围推广、兼顾地区差异,无法规避受教育者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的问题等,导致接受度不高。

  混合阶段是大规模“因材施教”的探索与发展至今寻找到的一个平衡点。在现阶段是最具有实操性的大数据“因材施教”模式。代表产品有江西智慧作业、魔题库等。配合教学和受教育者的习惯主要是指在采集行为数据时不改变原有教学习惯,不增加教学工作量,不改变原有使用的纸质教辅和书面作业等,基于原有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动态采集个性化信息,既保证了个性化学习数据的丰富程度,以达到精准数据分析与构建模型的目的,又兼顾了地区差异和教学习惯差异,同时解决了学校和家长对受教育者使用电子设备的担忧。是目前兼顾了管理和学习、且利于推广的大规模“因材施教”实施途径。

  (二)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实施路径

  数字时代如何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如何使“因材施教”符合现代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要求?我们既应借鉴历史又应超越历史,既要面对现实又要超越现实。通过教育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立完整的大规模个性化学习路径是实现大规模 “因材施教”的必然。大规模个性化学习路径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学习行为数据的收集;二是数据分析和构建模型;三是智慧测评提升个性化学习效果。通过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教育大数据基础上的个性化学习闭环。

  1. 学习行为数据收集

  教育大数据驱动下的大规模“因材施教”需要以海量的学习行为数据收集为前提。这就包括涉及行为与动作的活动大数据、成绩与奖励的课程大数据、交往与表现的成长大数据。目前市面上有多种利用在线作业收集学习行为数据的模式,但由于未能贴近传统教学方式,未能兼顾地区差异和教学习惯差异,未能解决学校和家长对受教育者使用电子设备的担忧等问题,而未能取得有效的成果。大规模“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受教育者的个性,即个体的特殊性。在集体教学环境中,教育者很难通过主观观察准确判定受教育者的个性,而教育大数据就能解决科学“识材”这一难题。受教育者的个性可以细分为个体倾向性、心理特征与性格特征。个体倾向性是指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动机;心理特征是指受教育者的思维与能力;性格特征是指受教育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18]通过对教育大数据的挖掘,教育者可以精准了解受教育者的个体倾向性、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进而使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学习指导成为可能。

  2. 学情分析与构建模型

  学情分析主要是对获取的受教育者教育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并优化学习的活动。通过将受教育者个人信息、性格特征和学习习惯等进行“数字画像”,并利用数据分析和算法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学习目标和预测最优的学习路径。但目前市面上已经出现的各类大数据学习产品中,考试本身数据不足,而在线作业由于前文叙述的种种限制,使用频率太低,也达不到数据要求,以至于大数据分析技术虽然成熟,却没有足够的数据完成精准的数据分析。在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构建适合受教育者个性的数据模型,得到受教育者存在问题的反馈之后,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进行适当的干预与修正。利用学情分析技术和数据模型可以形成受教育者的“数字画像”,并形成可视化数据报告,通过语音分析、情绪识别和知识图谱等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进一步挖掘受教育者感兴趣与适合的教育资源,为受教育者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持。[19]

  3. 智慧测评提升个性化学习效果

  客观准确的智慧测评是大规模“因材施教”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在做智慧测评时,个性化学习数据越充实,智慧测评的结果就越客观、准确,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越具有指导性,越能达到提升个性化学习效果的目的。而一般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日常作业是频次最高、数据最全面、最细致的。智慧测评模型主要采用大数据多维度行为评价,宏观上,它针对受教育者的学习基础能力、学习思维方式和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估,帮助受教育者发掘个性化学习路径;微观上,它采用能力导向的过程性评价,总结受教育者的阶段性学习成果与进度,参照测评结果,受教育者可以查漏补缺。

  经合组织(OECD)在其教育公平报告中提出公平和覆盖。所谓公平就是要保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所谓覆盖就是保证所有的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标准的教育。[20]这也是我们实现“因材施教”教育理想的初衷。未来的教育必定是以人为本,并在公平均衡的基础上追求人的个性化发展。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因材施教”,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注释:

  [1]张如珍.“因材施教” 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J].《教育研究》1997(9):73-76.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6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133.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296.

  [5]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1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52.

  [6]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25.

  [7]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35.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5.

  [9]刘彩红. 从古代因材施教看当今大学生教育培养[J]. 《山东青年》, 2019(9):66-69.

  [10]黄书光. 明体用之学立师道之魂—重审胡瑗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现代大学教育》2018(6):42-46.

  [11]赵旭祥. 管窥孔子教育思想对政治课教学效果的价值[J].《学周刊》2016(27):96-97.

  [12]李光琳. “因材施教”在我国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J]. 《江西社会科学》2001(3):167-168.

  [13]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序记说杂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10.

  [14]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48.

  [15]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412.

  [16]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17]顾明远,滕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实现[J].《比较教育研究》2019(5):3-9.

  [18]刘和海,戴濛濛.“互联网+”时代个性化学习实践路径:从“因材施教”走向“可因材施教”[J].中国电化教育 2019(7):50.

  [19]阎琦.教师的人文态度—再谈教师的人文素养[J].信息与电脑2017(13):130-132.

  [20]OECD. Field, S., M. Kuzera,B. Pont, No More Failures: Ten Steps to Equity in Education. http://www.oecd.org/education/school/nomorefailurestenstepstoequityineducation.htm (last visited 2020/10/29).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