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如期实现

--------------------------------------------------------------------------------
点击次数:88166  发布时间:2020-12-2 10:47:12

 

■聚焦教育2020收官系列发布会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今天,教育部举行教育2020“收官”系列首场发布会,介绍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经费投入与使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

“‘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如期实现。”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在发布会上介绍,“十三五”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教育普及水平实现新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新提升,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刘昌亚说。

具体来看,2019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3.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比例达到50.9%、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

普及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教育经费的服务保障和政策导向作用。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在发布会上介绍,“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予以优先保障和重点投入,明确提出“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5年来,我国教育投入逐年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019年首次突破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

“这个成果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取得的,实属不易,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决心。”刘景说。

同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逐步优化。刘景介绍,一是体现了“保基本”,各级教育之间,义务教育占比最高;二是体现了“补短板”,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年均增长15.4%,在各级教育中增长最快,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从2015年的不到4%提高到2019年的5%,在各级教育中提高幅度最大;三是体现了“促公平”,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四是体现了“提质量”,教职工人员支出占到62%,比2015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支出重点逐步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变。

“随着4%成果持续巩固,有效带动了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首次超过5万亿元,支撑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了世界上覆盖最广的学生资助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刘景说。

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

刘昌亚介绍,这5年,教育系统聚焦全面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实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从台账建立之初的20万到“动态清零”,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累计达到52.5万人。建立了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91亿人次、资助金额达7739亿元。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覆盖1634个县、13万多所学校,受益学生超过3700万人。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5年来,连续实施两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76%。全国23个省份、95.3%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入学政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十三五’期间,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不断扩大,由‘十二五’末期的1539万人增至现今的1732万人,有力支撑起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四梁八柱已经构建起来,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地位不断夯实,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问题显著改善。

推动各地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连片特困地区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现全覆盖;连续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寻找最美教师等活动;全国20个省份已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各地在提高教师工资保障、健全教师荣誉表彰制度、营造教育教学环境等方面不断出真招实招,教师队伍的地位待遇进一步提升。

信息化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十三五’以来,教育信息化已由起步应用阶段进入融合创新阶段,对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支撑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日益明显。”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一级巡视员高润生表示。

高润生介绍,学校网络基础环境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已从2015年的69.3%上升到目前的99.7%,出口带宽达到100M的学校比例从12.8%跃升到98.7%。优质资源供给大幅提升,例如,实施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成20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资源库,认定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

“这次疫情期间,信息化有效支撑了近3亿名师生的在线教学,全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对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高润生说。

教育服务国家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纵深推进‘四点一线一面’为重点的区域教育创新试验,一批教育服务区域产业振兴的重点项目正在发力推进。”刘昌亚说。

面对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十三五”时期,其中经过国家审批设置的高等学校70%都设在中西部地区。

创新性开展部省合建高校模式,对于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13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布局一所高校,采取部省、部区、部兵合建的方式,直接纳入教育部宏观管理和顶层设计当中,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同等对待。

在积极推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在加快构建。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800多家,成立各类职教集团1400余个。2019年,完成高职扩招116万人目标任务,各级职业院校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约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

“从2018年开始,在高等学校设置过程当中,我们又设置了一批职业技术大学,这是落实国家‘职教20条’、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刘昌亚表示,教育部还推动独立学院转设成为职业技术大学,将会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十三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组织认定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6年以来连续举办5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1500多万名大学生、370多万个大学生团队参赛。

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方面,刘昌亚介绍,2019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达到59%,到地市级及以下基层就业的比例达到69%。“十三五”以来,高校毕业生累计达4088万人,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77%以上。

5年来,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加快提升。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建设了60%以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均占全国80%以上,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也在加快形成。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14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个合作协议,实现与2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位学历互认,推动233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落地。

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新活力

刘昌亚表示,5年来,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不断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出新活力。

“‘十三五’期间,完成《民办教育促进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和9部教育规章制定工作,完成全部中央部属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工作。”刘昌亚说。

与此同时,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取消了部本级行政审批事项12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全部取消。放权31所高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推动下放高校职称评审权和直属高校外事审批权,积极扩大高校科研相关自主权。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在持续优化教师管理机制方面,任友群介绍,通过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加强下放后监管工作,稳步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审改革,设置正高级职称,打破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天花板”,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启动“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增强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发展活力。

“通过谋划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印发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指导意见、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管理有关政策,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教师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任友群说。

此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包括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推进高职分类招生考试,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推进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考试,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实施“强基计划”,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等。

刘昌亚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认真总结“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基础上,科学编制教育“十四五”规划,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北京12月1日电

作者:本报记者 王家源 焦以璇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02日第1版 版名:要闻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