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亮眼数据勾勒出教育格局性变化

--------------------------------------------------------------------------------
点击次数:2337  发布时间:2020-12-2 10:42:21

 

作者:本报记者 周世祥《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2日 08版)

时值年关岁尾,对于教育系统而言,这一年不仅经历了大规模线上教学、校园防疫等考验,还迎来重要节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将在2020年收官。这些规划、目标完成得怎么样,围绕百姓对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期盼和关切,教育系统作了怎样的答卷?教育部在12月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相关情况。

“13.7年”背后是普及——教育发展全面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

提到“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普及”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新提升,在各级教育普及程度方面都达到或者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面貌正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介绍,2019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3.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此外,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7年,新增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7年。

关于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记者注意到,在2017年,这一数据还停留在13.3年,而《纲要》提出的目标是13.5年,《纲要》所提出的人力资源开发目标超额完成。

亮眼数据的背后,反映出教育发展全面促进了劳动者素质提高,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急需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据刘昌亚介绍,“十三五”期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各级职业院校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了约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此外,2019年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比例达到59%,到地市级及以下基层就业比例也达到了69%,为中西部、基层输送了大量急需人才。

900万人次背后是均衡——聚焦乡村、贫困地区提升教师队伍质量

在教育“普及”背后,支撑起这个世界最大规模教育体系的是不断壮大的教师队伍。据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教师规模不断扩大,由“十二五”末期的1539万人增长至现今的1732万人,增长了12.5%,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成为保障“普及”和“质量”的基础力量。

在1732万的教师队伍里,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和乡村学校教师备受关注。如何解决他们“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问题,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任友群介绍,“十三五”期间实施“国培计划”,聚焦乡村教师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培训近900万人次。“特岗计划”累计招聘42万名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在精准实施各类支教项目方面,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选派了11万余名教师,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选派了1万名教师,高校银龄计划支援西部计划首批遴选140余名退休教授、副教授开展支教支研。此外,还实现了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连片特困地区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覆盖,惠及8万多所乡村学校近127万名乡村教师。

“但在整个教师队伍中,乡村教师队伍还是我们的短板,‘十四五’还得继续补。”任友群表示,“一是加强面向农村的优秀师范人才定向培养制度;二是要加大欠发达地区师范院校办学支持力度,推动高水平师范院校帮扶欠发达地区师范院校,帮助其提升办学水平,让他们的毕业生更好地服务当地乡村基础教育;三是要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校长的培训,提升欠发达地区老师和校长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办学治校水平;四是希望能够统筹实施好各类人才支教计划,探索构建多层次人才到乡村任教的格局。”

“保4%”背后是坚守——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保障、结构更优化

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有“人力”保障,还需要“财力”后盾。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予以优先保障和重点投入,明确提出“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

那么,“保4%”的目标完成情况如何?“从2016—2019年财政教育投入情况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2019年首次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达8.2%;占GDP比例为4.04%,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这个成果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取得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的决心。”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表示,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全国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也逐年做到了“只增不减”。

教育资金不仅要有保障,还要“用到刀刃上”。据刘景介绍,近年来教育资金使用结构逐步优化。从2016—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看,一是体现了“保基本”——各级教育之间,义务教育支出占比最高,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用于义务教育的经费占到52.7%,4年始终保持在53%左右。二是体现了“补短板”——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年均增长15.4%,在各级教育中增长最快;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从2015年的不到4%提高到2019年的5%,在各级教育中提高幅度最大。三是体现了“促公平”——中央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资金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地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10.9%,高出全国年均增幅2.7个百分点;用于学生资助的财政资金累计支出超过5000亿元(不含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年均增长8.35%。四是体现了“提质量”——教职工人员支出占到62%,比2015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支出重点逐步从硬件建设向软件建设转变,更加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

“随着经费使用结构逐步优化,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投入充分发挥了保障教育发展、推动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内涵的政策导向作用。”刘景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完善以生均标准为基础的长效机制,健全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加快推进教育财务治理现代化,继续保持财政教育投入强度,持续巩固“保4%”成果,更好满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需求。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