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更好的教育惠及更多的孩子

--------------------------------------------------------------------------------
点击次数:2498  发布时间:2020-11-13 10:42:26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这样的发展目标。社会事业中,教育显然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197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座改革的历史航标。2013年,中国教育的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7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各地区之间和各学校之间进行分配,扎扎实实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目标。

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发力

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也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能否落实的根据之一。

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能促使教育结构更加优化,要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更要符合“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政治追求,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

“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曾是多年沉淀下来的顽疾。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后,“公益普惠”这4个字成为制定学前教育政策的逻辑起点。2019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聚焦小区配套幼儿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园一案”开展治理,推动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资源。

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多渠道增加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2019年毛入园率比2013年提升15.9个百分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

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消除大班额、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许政策可以用几个字眼概括,但是背后都紧紧围绕资源配置,资源往哪里去,就代表政策的价值取向。

教育作为公共资源,配置时必须体现公平正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共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的厕所,是影响师生生活品质的短板;

对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一件件,一桩桩,都是各级政府发力的热点难点,也引导着教育资源配置。据统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推进农村学校“厕所革命”,全面两类学校建设,落实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公用经费、基本装备标准“四统一”,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截至2019年底,95.3%的县(市、区)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这表明我国义务教育全面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国24个大城市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8.6%,“择校热”明显降温。多项调查显示,人们对义务教育满意度大幅提升。

有效机制加快补齐教育发展差距

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一样,表现出随地区而不同的差序格局,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而且也反映在一个区域的内部。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建立有效机制,利用信息化等多种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结构已形成多年,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学校新校区能够容纳3500人,今后孩子们能够享受优质的教学环境,更能够把孩子留得住,教得好!”今年9月,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中心小学校新建校区(越西县文昌小学)投入使用,副校长余治龙难掩心中的喜悦。

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目标之一,影响着脱贫攻坚的成效和全面小康的成色。近年来,各地教育系统把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齐心协力密织控辍保学网,持续提高义务教育普及和巩固水平。

各地创新不断:云南聚焦辍学学生“找得到、劝得回、留得住、学得好”,探索出“四查三比对”、依法控辍“四步法”、普职融合等工作方法,取得明显成效;甘肃开展禁止使用童工专项行动;广西拓宽安置渠道,指导各地完善返校复学学生安置政策,确保学生劝得回留得住……

凝神聚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我国已精准解决约20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辍学问题。截至今年9月15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去年的约60万人降至2419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清零,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

就学有保障更需要关注到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区域差距。近年来,寒门学子难进名校的声音时有耳闻,专项招生计划制度回应社会关切,为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设“特殊通道”。清华大学给贫困学子的那句回复——“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直抵人心。数据显示,近5年来,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招生近52万人。

缩小区域差距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要持续提升学校的推普主阵地作用,逐步减少不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人口“存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近年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推广普及,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打好青少年人生底色的基础性作用。

为特殊群体释放出公共政策的善意

保障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亦是民生之本最切实的体现。可以说,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救助关爱弱者、贫者是底线,避免弱者更弱、贫者更贫是责任。

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教育公平的阳光洒到每个孩子身上。

今年7月,福建莆田第十八中学考点出现暖心一幕:残疾考生小蔡坐着轮椅,在考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助下,由绿色通道进入考场。小蔡患有小儿麻痹症,仅靠左手艰难书写,学校为她启用备用考场,同时延长单科总时长30%的考试时间。如小蔡一样,福建省共为264名残疾、受伤等特殊群体考生平等参加中考提供合理便利及人性化服务,确保“温馨中考”。

随班就读是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特殊教育相关政策在保持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体现了递进式设计。从201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到2017年七部委又下发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到今年6月《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无不体现让残疾儿童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政策善意。

统计显示,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近93%。

几年来,我国特殊群体保障机制在持续完善:

——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政策,2020年有25.6万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一套各学段全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建立。2019年全国受助学生10590.79万人次,资助金额2126亿元。最近5年,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计3.9亿人次,努力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29个省1762个县,受益学生4060.8万人,2019年试点地区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提高1.54厘米和1.69厘米,平均体重分别增加1.06公斤和1.18公斤,高于全国农村平均增长速度。

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不容被忽略的个体,是对生命尊严的呵护,更是公共政策兜底功能的体现,制度在保障着每个人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唯此,才能响应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改革航标。

《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3日第1版

版名:要闻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秀红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