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用生命为教育开辟一片光亮

--------------------------------------------------------------------------------
点击次数:2630  发布时间:2020-9-27 7:33:29

 
 

编者按: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值第三十六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寄语全国教师。我国教师是人民教师,正因为其初心与使命最庄严、最神圣、最伟大。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素养、博大的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其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由此得以蔚然成风。近日,《红烛于漪》正式出版发行。集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奋斗者、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诸多美誉于一身,于漪值得大书特书。

在1991年12月7—8日召开的于漪从教40周年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上,于漪发表《奉献,教师的天职》,提出“教师应该具有通体透亮的红烛精神”。以忠诚、坚毅、仁爱、担当为内涵的红烛精神最能展现于漪漫漫教师人生。以红为经、以烛为纬,《红烛于漪》作者董少校为丰碑式的人民教师描绘一幅肖像画。《红烛于漪》在绘红,绘的是人民教育的底色;《红烛于漪》在描烛,描的是人民教师的品格。

绘红——

绘的是人民教育的底色

《红烛于漪》重绘人民教育的底色。回眸近70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于漪把教师人生归结为对“新中国教师的本分”的坚守。这个本分,就是她本人在2001年9月28日召开的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所说的,“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常青的、伟大的、辉煌的教育事业中”。于漪及以她为代表的神州大地1732万教师,所默默奉献的教育事业之所以常青、伟大、辉煌,只因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崇高的人民教育事业,以立德树人为初心,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只有把办学育人提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站位,于漪才能以“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来丈量“‘合格’的教师”,才能“时刻不忘心存敬畏,敬畏国家的重托,敬畏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能在心底铺展一幅立于时代、战略、国际竞争这三个办学制高点的教育图景。人民教育的底色决定人民教师的本分。这层底色便是鲜艳的红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最鲜明的特征。以红烛隐喻教师,绝非于漪对这种浓酽色彩的偏好,只因她深知,人民教育事业即党的教育事业。从“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把心贴在党的教育事业上”,再到“我的第一身份是一名共产党员”。于漪毕生兢兢业业从教,只为孜孜矻矻彰显人民教育的底色。

《红烛于漪》作者董少校所概括的红烛精神,首推忠诚。而忠诚,对于漪而言,体现在对我党一片赤胆忠心,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身为人民教师的于漪重在把对我党无限忠诚倾注于人民教育事业,倾注于学校管理与学科教学,倾注于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以“明读书之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来“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擦亮人民教育的底色,归根结底就是于漪心有大我,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从而“立民族精神之根,树爱国主义之魂”。新时代教师以于漪为榜样,既要勇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和积极传播者,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促进全体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又要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自信,转化为充分发挥校园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智慧,转化为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力量。

描烛——

描的是人民教师的品格

《红烛于漪》细描人民教师的品格。从1977年10月17日《文汇报》刊登的《为了对祖国下一代负责——记杨浦中学教师于漪》所配发的评论《人民教师光荣》,到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称号,“人民”二字贯穿于漪教育人生。只有把“一个心眼为学生”视作“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只有把“对学生做无私的奉献”奉作“教师的天职”,只有把学校化作“育人的神圣殿堂”,教师才能担得起“人民”这个前缀。于漪信仰终身的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这种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于漪奉献毕生的教师职业,因走进学生成长的三个世界,即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并“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而崇高。滴灌于学生心灵深处的生命之魂就是师魂。由师魂凝练而成的红烛精神,是站在讲台用生命歌唱的于漪用生命领悟的教师品格。在于漪心中,教师的生命犹如红烛。烛,一旦点燃,便会迅速燃尽,如闻一多在《红烛》中的发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由“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厌”,于漪深刻感悟到,一辈子做教师实为一辈子学做教师。通过两根支柱(勤于学习与勇于实践)及其聚焦点(不断反思),教师才能“一辈子让自己的生命和我肩负的教书育人的使命结伴同行”,才能可持续地“用生命歌唱”,才能让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

《红烛于漪》作者董少校所概括的红烛精神,始于忠诚,终于担当,并以全书最后一言来应和:“她用激情点燃莘莘学子心头的灯火,她用生命为教育开辟一片光亮!”而担当,对于漪而言,升华为“甘为红烛燃自身,甘为泥土育春花”的信条,以真情、真心、真诚,让理想融于岗位、信仰化作行动,把师魂“铸在每个学生的心间,生生不息”。于漪堪当“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之盛誉,源自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的职业操守,源自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源自红烛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担当。人民教师无上光荣,这份荣光正是由红烛燃烧所发出。“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脂膏涓涓流向新时代,培育出的则为中华民族“梦之队”,而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便是新时代教师。新时代教师以于漪为榜样,把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扛在肩上,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由此,一位位擅长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立于神州杏坛。

(作者:俞可,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