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别用奇葩校规带偏学校教育导向

--------------------------------------------------------------------------------
点击次数:2384  发布时间:2020-9-7 11:39:25

 

开学伊始,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学一份“22条班规”在网上引发热议。舆情发酵后,洪都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班规确实“过分了”,已责令相关教师进行整改,不符合教育理念的班规要删除。

细读这些班规,相信很多人会心惊肉跳,“全体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得与老师、家长对抗或顶嘴”“迟到一分钟就算迟到”“班级所有男生不得在操场进行球类运动”“我们欣赏带病坚持上课的孩子”“严禁与外班同学接触、打招呼、聊天、借书、畅谈人生、一起回家”……这些否定句,就像一条条粗粝的绳索,粗暴挤压学生们的生活空间、心理空间,身前身后皆是红线,上下左右均为禁忌,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这其实已经不是什么严不严、爱不爱的问题,而是对学生人身权利的肆意侵犯。

对此,学校方面说,那些不符合教育理念的班规要删除,细数之下,22条班规基本上没有哪一条符合教育理念。除去上边列举的那些奇葩规定,其他如“不论在家还是公共场所,严禁用网络,不能用微信、QQ聊天,也不能在网上学习”“严禁同班同学在课间聊人生”“鼓励同学互相检举揭发”等,同样散发着愚昧、霸道,甚至是陈腐的气息。这是要把学生完全拒之于信息时代之外吗?聊聊人生不正是青春期的理想和朝气吗?同学相互检举揭发,这是什么教育导向?

教育当然应该有仁爱、有求真、有砥砺、有尊重。师者与学生之间,并不存在高下尊卑、权力役使的关系,而应该是教学相长,相互爱敬。一味强调顺从,即便老师和家长有不对的地方,也强调“默默忍受”,这算什么教育理念?同学之间,更是从小一起成长的伙伴,也是一个孩子社会化重要的一环,一个班主任得多“固执”才会想着把孩子们隔离成一个一个封闭的孤岛?说到底,这仍是一种权力的规训,目标仍是希望学生成为驯服的工具,而非爱智的本体。

可见,“最严班规”的背后,折射的是扭曲的教育观念,其核心要义就是强调服从、强调约束、强调权威。这些年来,媒体屡屡爆出各地很多奇葩班规、校规,而奇葩班规、校规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根源正在于这种强调控制而非尊重学生的教育诉求并未绝迹。

师生之间的关系很难处理吗?未必,即便是如洪都中学这样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学生也未必像老师说的那样难管。一个“管”字,既是问题的症结,也是解扣的关键。是多一些尊重、理解、爱护,还是去管教、恐吓?结果不言自明。学校教育当然需要严明纪律,但这里的“严”,一定要建立在“爱”的基础上,且不得随意剥夺学生权益,不得肆意侵占学生私人空间,更不能以“为你好”的名义把学生捆得死死的。举凡成功的教育案例,均是宽严相济、教学相长的典范。棍棒之下,或许会出来一些亮眼的成绩,但就学生人格养成而言,仍属失败。

当然,也不排除这是疫情形势下学校教育管理趋严的原因,但阶段性的应急之举,不该成为常态性的班规、校规,更不能把“减少直接接触”泛化为硬性规定。说到底,仅仅修改“最严班规”还远远不够,根本还是要矫正教育理念,变“约束”为“尊重”,变“严厉”为“爱护”,变“管制型”为“治理型”。只有治理得当,宽严适度,进退合理,才能办好教育的事情。(作者:胡印斌,系媒体评论员)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