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为危机应对贡献中国教育经验

--------------------------------------------------------------------------------
点击次数:2233  发布时间:2020-7-1 11:55:32

 

 面对前所未知、突如其来的疫情,世界各国必须不断提升教育领域危机应对能力,认真总结疫情防控期间教育应对的经验教训,研究教育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日前,2020年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沙特阿拉伯教育部发起举办了二十国集团(G20)教育部长特别视频会,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介绍了我国教育系统抗疫做法和经验,并倡议作为二十国集团的教育部长应采取行动,全面提升教育在面对当前和未来危机时的应对能力。这是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有力举措。

  众所周知,此次疫情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灾难,对全世界都是一次严峻考验,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都面临着严重威胁。对教育领域而言,这次危机也是一场“大考”,但是世界各国在“答卷”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同程度的教育困境,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完备、教育工作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足、数字鸿沟的加剧导致了新的不公平、部分学生产生了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这些都给各国教育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面对前所未知、突如其来的疫情,世界各国必须不断提升教育领域危机应对能力,认真总结疫情防控期间教育应对的经验教训,研究教育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笔者认为,首先要加强各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应对危机的有效做法。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逆全球化的思潮不断加剧,教育的国际化交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停滞、反复和倒退。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出国留学、国际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曲折乃至衰退,但这并不是一种理性的应对措施,更不是应对危机的最佳途径。相反,世界各国要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途径,不断提高国际交流的质量,充分分享应对教育领域各项危机的先进经验、先进理念和实施路径,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度难关。

  近日,我国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宣示了我国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的坚定决心,以及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坚强信心。历史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越是遇到一些危机,越要致力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合作和交流互鉴。

  此次疫情,导致世界各国各级各类学校大规模停课,大量学生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困境。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据,截至4月20日,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世界191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亿名大中小学生停课,占比约90.2%,这无疑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大规模线上教学成为应对危机的应急之举,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却解了教育危机的燃眉之急。除此之外,我们更应看到的是危机中的转机,努力把疫情期间的应急举措变为教育改革的契机,把线上教学的灵活性、扩展性等优势在常态教学中逐步利用起来,充分使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在教育变革中发挥作用,促进教育全方位、系统化、数字化、全球化的转型发展。

  在各类危机面前,弱势群体有可能变得更加脆弱。在教育领域危机应对过程中,居家学习、线上教学等举措有可能会给弱势群体带来较大的不公平。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发展原本在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就不均衡,疫情的暴发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数字鸿沟,有的弱势群体难以获得充足的教育资源,从而影响了教育公平的推进。另一方面,对于贫困家庭而言,大部分家长不仅难以给孩子提供家庭辅导,而且还要面对较大的经济压力。

  为了确保疫情防控与教育发展统筹推进,我国教育部不仅始终把2.8亿学生和1700余万教师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而且充分考虑和照顾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的需要,积极为参与线上学习的弱势学生提供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设备和网络流量补贴,确保做到在线学习“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下”,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教育领域危机贡献了中国经验。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世界各国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取得全球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各国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共同提升全球教育系统应对危机和挑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起战胜各种困难,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