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常态化”线上论坛成功召开

--------------------------------------------------------------------------------
点击次数:3024  发布时间:2020-6-11 10:43:46

 

央广网北京6月8日消息 2020年6月7日上午,由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与顶思TopSchools联合主办的“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常态化”线上论坛成功召开。在疫情逐渐缓解形势下,如何更好协调“线上”与“线下”教育成为各方专家关注和讨论的焦点。

本次论坛邀请到包括国家教育机构负责人、国际学校校长、老师、研究部门、技术平台的专家和媒体记者在内的50余位在线教育前沿工作者参与。他们从各自实际工作领域出发,分享了他们对在线教育常态化的理解,并针对在线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嘉宾们的分享既有宏观层面对在线教育今后发展和常态化趋势的预判,也有中观层面学校、教育机构、科技公司在应用实施和研发方面经验总结和应对问题的介绍,还有针对老师、学生、家长在使用、实操层面的实用建议。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出国留学服务分会理事长、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理事长岑建君、顶思创始人兼 CEO马晓平分别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会议由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慧琳教授主持。

岑建君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中国亿万师生参与了一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线教育”大练兵,创造了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过去知识传授转变为个性化服务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也开始由教师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教育创新,加快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发挥全球教育引领作用的关键所在。希望此次会议能够借助各位专家的智慧,为解决在线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马晓平从市场对疫情前和疫情中在线教育关注度的差异出发,提出虽然疫情前在线教育也曾站在风口上,但是此次的疫情让在线教育进入了全民关注的时代。他认为,在线教育将是后疫情时代一个长久话题,需要通过更多的研究去找出能够实现在线教育贡献价值的具体领域。

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教育教学副校长姚宇堃、顶思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徐康乐、C.A.P 国际教育创始人兼CEO严 俊分别主持了会议的圆桌论坛环节。

大连嘉汇第二中学校长陈赞歌、清澜山学校董事兼校长辛颖、ClassIn在线互动课堂副总裁高寒、腾讯教育运营总监杨婷、微软(中国)教育行业市场发展总监王亚鹏、在线英语学习平台朗播网创始人兼 CEO杜昶旭、精准学联合创始人兼 CTO李贵宾、以及来自北京王府学校和清澜山学校的甘丽萍、许安老师也分别从各自领域出发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并介绍了在一线工作中总结的经验和问题。

陈赞歌校长从大连嘉汇第二中学在线上线下双融合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探索出发,介绍了学校教学员工听课评估对保证线上课堂效果和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关键作用,强调学校在复课以后及时整理出自己的“云端教育教学攻略”作为“战略储备资料”的重要性。

辛颖校长认为在线教育的“常态化”应该是传统教育模式和在线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常态化,而不是在线教育单体的常态化。课堂教学、教师培训是学校在线教育常态化的两个最重要落脚点。

王亚鹏总监认为,科技平台不可能提供教育所需的全部功能,兼容、支持、拓展第三方应用的能力至关重要。在线教学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有一个能够跟现有的第三方应用和内容进行整合的灵活性科技平台,并具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功能来做到包容性以及个性化教学处理。

李贵宾提出,后疫情时代,真正迎来全面爆发并影响未来教学市场的将是教育“OMO”模式。学生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适合线上培养、适合线下培养两个群体。线下老师面对面的情感和耐心投入是任何科技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智能系统始终只是赋能和辅助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不能替代老师对学生进行心态、人格的塑造。

南南国际教育智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肖慧琳表示,随着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效控制,各大中小学校陆续返校复课,线下教学活动逐步恢复。但这并不意味着线上教育只是疫情期间的权宜之计。虽然在落地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连接已经开启,只有通过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断在挑战中总结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发挥在线教育对传统教育体制改革的助推作用,真正形成信息社会教育新模式。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