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谁的学校,谁的孩子

--------------------------------------------------------------------------------
点击次数:2997  发布时间:2020-5-27 9:33:49

 

似乎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家长对教育这么关注;从来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教育公平这么关注。

  近期,有关“微信群家校矛盾”的报道频频见于媒体。用“家校矛盾”搜索微信文章,达120篇之多,时间跨度从2014年5月至2018年10月21日;百度搜索“家校矛盾”,相关结果更是高达767万条。

  哪些家校矛盾事件连续上热搜

  笔者梳理了近期刷屏朋友圈的家校新闻事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作业”成为家校矛盾的焦点。

  家长深夜质问老师,“孩子还没睡你好意思睡吗?”数出1亿粒米、提交1万字观后感、整夜刷屏求帮孩子浇水等都是过量作业、奇葩作业导致问题的反映。家长没有批改作业,老师毫不客气地质问家长:“昨天晚上赚了几百万元?”“你这样将来孩子和你一样可悲!”

  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用大量实证研究的数据,展示了家校共育的真实状况:家校沟通与合作过多聚焦学习和成绩。四年级和八年级家长与班主任沟通最多的内容均为学习习惯和考试成绩,很少围绕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沟通。

  二、微信家长群也有“小江湖”。

  网络流传的家长群日常对白如宫斗剧,要知其进退才能避免被围攻,还要小心翼翼把握与老师交流的分寸。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在群里,老师代表无上的权威,家长发言前需要字斟句酌,甚至“好言好语”“溜须拍马”,生怕说错一句话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进而影响到孩子在班里的处境。老师比较随意的一句话、一条分享,家长会排着长队齐刷刷地回应、点赞;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或是发布了一个总结,家长们也会不厌其烦“保持队形”,谄媚地发出雷同的回复。

  还有一种情况是,班级群变成了一本“意见簿”,家长可以随时随地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意见”或“建议”,甚至“指点”校方的各种工作。在文体活动中,如发现自己的孩子未能登台,有的家长就要求班主任给个说法;因为孩子古诗词成绩被发在家长群,就要求老师“登门道歉”,不然就扬言“到教育局去反映情况”;不少地方还出现过家长“逼迫”学校更换教师等争议。

  第三种情况是有家长敢怒不敢言,纠结郁闷。有的家长抱怨老师现在通过家长群每天给家长批改作业打分,这令家长十分焦虑,担心自己的表现拖孩子的后腿;有的家长反映班主任利用班级群,向家长布置任务,家长很难表达不同意见。

  三、教师利用群主身份踢家长出群。

  家长群里一言不合就可能被踢出去。宁波一小学家长反对乱收费被踢出班级群,事后该家长的孩子被老师“穿小鞋”。有网友评论,“将家长踢出班级群是一种‘暴力’。”家长群是工作群,被班级群踢出群,意味着被踢家长将失去通过班级群获取班级信息的机会。这是十分明显的班主任(群主)利用自己的权力对不配合家长的惩罚。

  四、教师不注重隐私保护。

  公布孩子的成绩和排名,截图孩子的日记,透露家长的经济状况,给家长批改作业情况打分等都属于透露隐私。“我看了昨天发群里的俞同学的关于壁虎的一段文章,其中有提到我家孩子‘残忍’地对待小壁虎,(老师没有核实)……,请问这样在群里发出来是否欠妥?”“你家经济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不请个一对一的家教”等内容,都涉及了泄露隐私。

  五、家长学校双方各自展示权势的傲慢。

  女教师因罚站学生被带入派出所关押数小时,展示了握有公权力的部分家长的傲慢;某所知名小学的傲慢刺痛了家长心,家长们在帖子中议论,“这种名校一直就是带着浓浓的权力气味,透出的全是高高在上的冷漠和无可复加的傲慢。”

  六、家长们的其他戏份在群里时有上演。

  “家长群”的吐槽此起彼伏,有些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的矛盾,也有家长们“戏精”之间的矛盾。炫富、炫技、吹牛、抖机灵、打口水仗、道德绑架、私聊公开、公开争论、公开献媚、想方设法溜须拍马表忠心等戏份时有上演。

  家校之间“矛盾”究竟在哪儿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不一致,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笔者认为,微信群里家校关系是现实中家校关系通过信息化手段放大化的结果,其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

  一、家校矛盾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新生代80后家长养育着新世纪的宝宝。80后的新生代家长是高等教育扩招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又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且他们希望参与,期待学校和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家长群体的日益强势使得家长和老师势均力敌,较量便成了常态,于是纠纷频发,带来许多误会和矛盾。

  二、家校权责模糊,边界不清,出现责任转嫁、教育干涉现象。

  随着家校互相介入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家校合作便出现了模糊地带,责任转嫁、教育干涉现象屡见不鲜。

  有时候,家长埋怨老师管教得太严厉或者不够严厉;有时候,老师认为家长当“甩手掌柜”不管事;也有时候,家长吐槽一些老师给孩子留的作业成了家长作业。有家长感慨说,“自己成了兼职教师”,很多时候演变成“全家总动员”,孩子的作业真的变成了“家庭作业”。每天孩子的语、数、英各项作业都要家长签字,有时候还得进行批改,写上检查意见;至于布置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手工、一起制作小报、同读一本书、进行亲子诗文竞赛等,则是太正常了;隔三岔五地还要配合学校到班级里教孩子们包水饺、做寿司、摆果盘、剪窗花……很多家长感觉要是没有两把“刷子”,都让孩子在班级里抬不起头,甚至感觉枉为父母。这些都是教学责任的转嫁现象。

  微信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有利于家校便捷沟通,但也为教师快速转嫁教育教学任务和责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具体而言,学校的事务,应该分为教育事务和非教育事务,教育事务包括课程教学、学生作业布置、学生评价等,非教育事务则包括校园安全、食堂卫生、购买校服等。对于教育事务,应该由教师负责,根本不需要家长参与,家长过多地参与,将不利于教师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而对于非教育事务,则应该多由家长参与,比如,购买校服等事宜,就可以全部交给家长委员会负责。

  目前来看,家长过多地参与了作业的修改等教育事务,而较少参与非教育事务。

  三、家长的功利参与使得“剧场效应”显现。

  中国的父母们传统上缺少与学校的配合观念,认为家庭只需要把孩子照顾好就可以了,教育问题应该由学校全权负责。但近几年来家委会的新闻也刷爆了朋友圈。比如,竞选家委会的截图:常青藤名校、知名企业“白骨精”、过亿资金的雄厚财力……还有家委会成员利用家长会劝捐1200元“感恩费”。原本普普通通的家委会,一时之间似乎就完成了“异化”。不少家长参与家长会,也都是有着功利的目的——为了和老师多联系,换取老师对孩子的关注。

  有些家长研究教育少,研究孩子少,反思自己少,但研究老师多,过度参与学校正常的教学过程。在剧场里,一个人站起来,其他人不得不站起来甚至站在椅子上,“剧场效应”也在家长参与教育中有所显现。

  四、部分教师师德师风、专业素养存在问题。

  社会资源紧张,老师在分配资源时无法做到绝对公平很正常,但也不排除一些老师做事不公正,区别对待,甚至暗箱操作,让本来已经很焦虑的家长过于担心孩子吃亏,从而加倍引发家长和学校的紧张关系。一些老师发现孩子的问题后第一时间找家长告状,把责任往家长身上推,做法欠妥,让家长对老师的要求产生抵触情绪。

  五、双方微信沟通存在问题。

  有的家长班级群抱怨孩子作业多,老师表现强势:看不惯你退群;“有的老师则表现冷漠:×××家长,孩子不舒服,我给你们打了那么多电话也不接,你们自己看着办。而有些家长不分时间,凌晨一两点给老师发信息,有的家长用命令式、责备式语气,比如“孩子想上进,在幼儿园作为老师您千万不能打击他的上进心,用心去鼓励他进步,改掉不良的坏习惯”。

  这都是一些小事件,却因为沟通不当问题引发矛盾升级。

    如何对症下药建设和谐“家长群”

  笔者认为,改善微信群中的家校关系,学校、教师和家长三方面都做出改变,要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权责明晰的家校关系。

  一、学校要改变权力意识,树立服务理念,落实教育公平。

  首先,改变权力意识,树立服务理念。在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下,学校要切实转变职能,变管理为服务,要谨记其基本职能是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教育服务。需要把学校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养成在家长和社会的“聚光灯”下行使权力的习惯。

  其次,要更好地落实教育公平。家长反映最多和最担心的问题,其实就是公平公正问题。学校要平等尊重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家长。目前微信群中的很多冲突都是由于学校觉得“孩子在我手里”,从而觉得说一不二,自己把自己处于不容质疑和不可顶撞的强势地位造成的。

  最后,学校自身应该建立纠错体系。2012年,教育部曾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指导意见》。学校和家长应沟通协商,做到责权清楚。例如,在教学操作上,校方可要求家委会酌情参与改革过程,实时讨论。但对教学专业范畴问题,家长可行使建议权,没有决定权。与此同时,校方亦应守住底线,在教育专业问题上,力求双方沟通理解,但无必要因家长意愿而更改。学校也要保护那些尽心尽责的老师。有人评论说,家校矛盾,正在伤害无数负责任的老师,这是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在家长方面,对学校、教师违反教育准则或法律,对学生造成伤害之问题,亦有权要求学校进行改正。

  二、强化教师在微信沟通中的角色担当,提高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

  学业竞争、绩效考评和沉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多重压力,使得一些教师有意无意地向家长转移部分教育教学任务,以减轻工作和心理压力。同时,在微信沟通中,不乏颐指气使、傲慢轻辱等现象。笔者认为,这一方面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水平、教师角色认同的错位和职业道德的缺失等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微信交流技巧和能力不高有关。

  教师要形成正确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意识。家长不是教师的教育对象,与教师的关系更不是仆人和主人的关系,他们是与教师地位相同的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守护人和教育者。在微信沟通中,一方面,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不把本属于自己的教育任务和责任随意转嫁给家长;另一方面,教师不能仅仅关注自己所承担的教育任务,也要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协助家长有效实施家庭教育。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老师家长在微信群讨论热闹,但孩子们的缺位问题却十分突出。要明确孩子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校服务的对象,更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家校微信沟通平台中,更应该记得先问问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阐述事实、表达愿望、提出自己建议的机会和条件,并尽可能尊重其中的合理要求。

  提高微信沟通技能。实际上,在微信没有普遍使用之前,一些教师不能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恰当地处理与家长关系的事件也经常发生,只是随着微信的普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家校冲突的机会自然变得频繁。除了在根本上要帮助教师提高职业道德,按照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还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技能。

  三、制定“家长群规范”,顺畅沟通。

  从家长群的性质看,家长群应该是发布家校联系信息的工作群,学校老师在建家长群时,就应该明确界定家长群的性质,并制定清晰的群规。也要加强群友培训,对于哪些是隐私、哪些是工作、哪些是公共空间可以交流的等必须约法三章交待清楚。比如当教师发出的消息比较重要时,要在文末注明“请回复”,家长看后必须回复;如果其他的,老师要委婉坚决表示无关信息不必跟帖。而更深层的,应该加强我国中小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使家校责任边界清晰,因为本质上家长群中的问题是现实问题的延续。

  四、处理好家长在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微妙位置。

  家长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有专家指出,比较推荐的一个位置是,家长成为孩子在学校学习、社交的一个协助者,当老师投诉您的孩子一些需要调整的行为时,您可以作为老师和孩子冲突之间的润滑剂,化解彼此之间的对立情绪,聚焦问题的本质核心协助孩子去解决问题。

  五、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师生双方的课业负担。

  微信群家校关系的一个突出导火索就是教师和家长在课后作业的形式、内容和监督等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和对立。如今,在诸多教学研讨、督导的辅助下,课堂教学的精致化程度已经很高,而课后作业的潜力却远远没有被挖掘。应该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考核中,将课后作业的布置与课堂教学一同作为评价指标,以此提升教师对于课后作业布置的专业性和重视程度。任何时候,都应该从“优化减负”的思路去改善,而不是把责任和压力转嫁给边界的另一方——家长。

  六、在更高层面建立对话协商机制,完善学校治理。

  家校联系制度化,意味着建立了动态的家校舆情库。在这个舆情网络里,学生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家长及时反馈给学校,家校协进会督促学校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班级家长群也是对话协商机制的一种,但这种群有着某些天然的不对等性质,对话协商的效果打了折扣。如何在更高层面建立对话协商机制?重庆一所小学成立的“家校协进会”,探索通过邀请每个年级、班级不同数量的家长建立校级联系机构,定期和学校领导、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对话,及时商讨学生和家长关切的问题。家校协进的积极作用还在于汇集群体的智慧为学校发展积极建言,是智慧的众筹,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宝贵智库。

  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家庭塑造人,教师影响人,苦难成就人。”要想教育好孩子,家庭和学校必须形成同盟军,有效沟通将是促进家校合作的最好方式。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范笑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