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优化投入结构释放教育资源活力

--------------------------------------------------------------------------------
点击次数:2802  发布时间:2020-5-27 9:12:53

 

“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充分表明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更加高远的政治站位、更加深邃的历史眼光,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把教育放在更加优先发展的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我国教育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资金保障是关键。那么,如何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呢?

  地方财政要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分轻重缓急、优先顺序排队,分清楚哪些是重点,哪些可以适当压缩,要具体化,不能大而化之,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例如,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投入保障的重点,而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目前仍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短板。为此,要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达标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培养全科教师,发展幼小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让更多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坚决落实乡村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继续加强宿舍、食堂、厕所和体育运动场地建设,将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由地方财政预算重点安排,彻底解决广大农村寄宿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财政政策与就业政策须协同发力。要把相关资金更多用在提高人力资本上,优先将资金用于就业培训、技能提升等方面。因此,要进一步落实好基层就业学费返还等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制定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搞好就业能力培训,给予他们创业培训补贴、担保贷款和一次性创业补贴,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此外,高质量的教师是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而教师工资待遇是激发教师执教热情、献身教育事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是衡量社会对教师乃至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标志之一。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优化教育投入结构,优先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发放,要将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教育经费支出中的人员部分,并建立与本地公务员津补贴同幅度、同标准增长的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和本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大致相同。

  教育投入应着力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存量资金优先保障、增量资金更多用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和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推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对未摘帽贫困县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倾斜力度,尤其是受疫情严重影响的10个未摘帽贫困县,建议采取专项转移支付或在疫后发行的地方债中划拨一部分,作为教育专项资金,重点减轻这些贫困县疫后由于财政收入减少而形成的教育财政压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摸排,将民政、财政、地税、残联、社保、工商和房产等部门数据,与外部多源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比对,及时准确地识别出真正受疫情影响的已脱贫贫困户、贫困户和贫困边缘户,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深入分析贫困家庭子女“真贫”的状态和个性化需求,通过资金帮扶、心理援助等多种手段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此外,有必要进一步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教育财政资金监管机制,压实财政部门监管责任,切实加强日常监管。对各级各类教育财政资金进行动态监控,优化教育财政资金动态监控平台功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在完善监管制度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经费支出进度、项目实施、绩效情况的跟踪督促,确保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

  (作者:付卫东,系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