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全球教育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
点击次数:2745  发布时间:2020-5-15 15:30:07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人民正在经历一场公共卫生危机。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限制人们出行和社交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88个国家停课,数亿名儿童及青少年的福祉受到严重影响。长达数月的学校关闭对教育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近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联合了全球98个国家的330名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知名教育智库人员,开展了一项旨在了解全球教育体系如何应对当下疫情的大型调研,并结合近期发布的最新一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8)数据结果,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应对能力进行评价与反思。

挑战

数字鸿沟或加剧教育不公平

经合组织调查显示,各国教育体系最担忧的是由于自身应对能力的缺位或不足导致数字鸿沟加剧教育的不公平。83.9%的受访者表示如何确保疫情期间学生学业的连续性以及对缺乏学习自主能力的学生提供支持,是各国教育体系当前最首要应对的议题。如果教育体系无法或不能较好地应对由于停学而给学生在学业上造成的负面影响,那么社会经济处于不利处境的学生、学业兴趣和成就动机不强的学生以及无法适应自主学习的学生,都将沦为这场疫情中遭受冲击最严重和最脆弱的群体。学生所处家庭的环境、所就读学校的应对能力以及自身的抗逆性,都在不断加剧着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其次,受访者还表示,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尤其是对家庭条件不利的孩子,在家无法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且没有舒适的学习环境,那么教师应密切与学生家长沟通,向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化的支持与指导。

原因

高质量在线学习环境差异较大

调查发现,数字鸿沟主要存在于学生个体。实际上,学校在网络连接、电脑计算能力和带宽条件上的差异并不大,而在支撑学生高质量在线学习的环境差异较大。77.8%的受访者表示,技术设施与环境是目前碰到的最多的障碍。经合组织通过2018国际学生评估数据进一步证实,在经合组织成员方中,平均9%的15岁学生在家没有安静学习的地方。而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该比例超过30%。更为严峻的是,例如在美国,几乎所有在社会经济条件有利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家都有电脑用于学习,但在薄弱学校不到3/4的学生具备这样的学习条件。在中国四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平均74%的学生在家有电脑用于学习,该比例显著低于经合组织平均值(89%),且在薄弱学校的学生中只有不到2/3的学生具备条件。此外,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学生在认知能力上能否胜任信息浩瀚的在线学习。在经合组织成员方中,平均9名学生中就有1名学生无法通过内容和信息区分出事实与观点。

支持

教育系统是否具备专业能力

除了技术设施及环境的挑战之外,各国学校系统在专业能力和支持上是否做好了拥抱全球数字化学习的准备?调研发现,在教师专业准备和能力支持上,中国、新加坡相对条件充分,而受到疫情影响严重的其他主要国家,包括日本、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学校系统尚未做好应对大规模在线教育的准备。90%的中国四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新加坡的15岁学生所在学校的校长认为,教师具备运用数字化进行教学的基本技术及教育教学能力,而日本、法国、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的该项比例均低于经合组织平均值(65%);同样,90%及以上的中国四地和新加坡15岁学生所在学校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运用数字化设备进行教学准备(包括备课、制作课件),而意大利、韩国、德国、西班牙和日本的该项比例均显著低于经合组织平均值(61%)。90%及以上中国四地和新加坡15岁学生所在学校为帮助教师使用数字化设备提供了有效的学习资源或配备了专业辅助人员,而英国、韩国、西班牙、德国和日本该项比例均低于经合组织平均值(65%)。值得注意的是,95%及以上的中国四地和新加坡15岁学生所在学校已搭建了有效的在线学习平台,而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德国、日本该项比例均低于经合组织平均值(54%)。

反思

危机中的教师角色与学校功能

在疫情暴发之前,在线教育还仅仅被作为辅助校外学习的方式或只存在于对未来教育图景的描绘之中。然而,当下在线学习俨然已成为教育的生命线。各国教育政策制定者普遍认为,在线学习无法完全取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教师的角色,并且学生也无法仅从技术中获益。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在技术设施和环境上的挑战之外,关心疫情期间学生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学生的情感及价值观教育是受访者认为教育体系需要优先考虑的议题。首先,学生的身心健康与长时间的网上活动(学习或社交)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学校须对学生家长在学生安全与合理使用数字化工具和社交媒体方面提供指导与建议。其次,在危机期间,学生更需要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联系与关心。因此,报告建议,即使在特殊时期,仍然需要建立人际交往的“新常态”或机制来消除学生和教师的焦虑与过分恐惧。再其次,教师的角色不会被技术或人工智能取代。受访者普遍认为,恰恰相反的是,在特殊时期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会更高,从原有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评价者和促进者。

总体看来,本次调查中80%的受访者在积极看待此次疫情危机对教育体系提出的挑战。大部分的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研究人员都将危机看作推进教育变革的强心剂。他们认为,大规模进行在线教育实验、引入创新性教育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我掌控的空间等,都是此次疫情给教育体系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拥抱世界的不确定性,促进教育变革并且即使在疫情危机过后仍然能留住当下教育体系的创造力和活力,是大部分教育改革践行者的共同心愿。

(作者单位为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作者兼任经合组织教育司教育政策咨询及分析师)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15日第5版

版名:环球周刊

作者:徐瑾劼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