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2019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

--------------------------------------------------------------------------------
点击次数:2730  发布时间:2020-4-23 15:16:31

 
——基于14家教育类期刊的发文统计
  摘要
  基于2019年全国高校在14家教育类期刊的发文统计分析,国内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发文呈现不平衡,公办本科高校尤其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重点高校在发文总贡献率、活跃作者占比上都占据绝对优势,而普通高职院校、民办高校的贡献率明显偏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其他类型的科研机构与境外高校也在教育科研论文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显示出高等教育科研生态的多样化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作者单独署名和两人合作署名是论文发表的主要形式;高等教育科研作者队伍职称以高级职称为主,博士研究生的发文占比超过中级职称作者。近7成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有基金资助,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资助论文超过一半。从研究热点来看,呈现出对“双一流”建设等国家重大政策的高度关注和传统研究议题持续跟踪的特征,显示出高等教育学科研究范畴趋于稳定并保持着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
  关键词
  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作者队伍;研究主题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并迈入普及化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是高等教育内涵的重要体现,也将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现状、把握正确的科研方向、推动学术创新,《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于近日完成了2019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统计分析工作。经优化,2019年统计论文的范围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与《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复合影响因子不低于0.9的教育类期刊(不含CSSCI扩展版),包括《教育研究》(北京)、《中国高教研究》(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高等教育研究》(武汉)、《高校教育管理》(镇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复旦教育论坛》(上海)、《江苏高教》(南京)、《中国高等教育》(北京)、《高教探索》(广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北京)、《大学教育科学》(长沙)、《现代大学教育》(长沙)共计14家教育类期刊(以下简称14家期刊)上刊载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
  2019年14家期刊共刊载各类稿件2789篇,本研究剔除广告、短论、博士论文提要、投稿须知、征订启事、学术动态等文献信息,以及刊载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等教育类综合期刊中的非高教类文章,获得高教类科研论文共计2119篇。
  一、2019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发文院校分布情况
  (一)高校发文情况
  为更好地了解国内高校高等教育科研最新进展,在2119篇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基础上,本研究剔除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境外高校(包括港澳台)以及政府机关、教育服务机构、科研院所、军事院校的论文181篇,获得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为中国大陆普通高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等)的高等教育科研类论文1938篇,以此为统计范围进行国内高校发文分布情况分析。
  教育部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19年6月15日,全国高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校268所。普通本科高校1266所,其中公办822所,民办434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2所,中外合作办学8所。高职高专院校1422所,其中公办1098所,民办322所,中外合作办学2所。
  2019年,全国高校共有374所在上述14家期刊上发表了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院校总数的12.65%。其中,公办本科高校315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38.32%,公办高职高专院校37所,占同类高校总数的3.37%,民办高校(包括独立学院与民办高职高专)22所,占同类院校总数的2.91%。
  1. 公办本科高校发文情况。统计显示,2019年315所公办本科高校在14家期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1849篇,占国内高校统计论文总数的95.41%,这一比例与2018年的95.12%基本持平。其中,发文5篇及以上的高校92所,占公办本科发文高校的29.21%。这些高校共发文1426篇,占同类发文高校发文总量的77.12%。(见表1)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分布呈现如下特点。
  (1)“双一流”建设高校在高等教育科研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共10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发文1286篇,占公办本科高校全部发文的69.55%,其中,发文5篇以上的机构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共有65所,占同类发文高校70.65%,共发文1181篇,占“双一流”建设高校全部发文的91.84%,占公办本科高校全部发文的63.87%。
  (2)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产出集中的特征仍然较为明显。315所公办本科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占全部被统计论文总量的87.26%。其中,发文总量排名前50的公办本科高校发文1 163篇,占同类机构发文数的62.90%,比2018年的59.22%有所提升,反映了进一步集中的现象。
  (3)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高校发文量、发文高校数、机构平均发文量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的高等教育科研参与度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共有164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48.81%,共发文1251篇,高校平均发文7.63篇。中部地区有76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41.76%,共发文312篇,高校平均发文4.11篇。西部地区共有55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26.07%,发文183篇,高校平均发文3.33篇。东北地区共有22所公办本科高校发文,占本区域同类高校总数的23.66%,发文97篇,高校平均发文4.41篇。
  2. 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情况。2019年37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2018年49所)在14家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9篇,占国内高校发文总数的3.04%,平均发文1.59篇(2018年1.45篇)。其中,发文2篇及以上的高职院校共10所,(见表2)共发文32篇,占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总量的54.24%。
  3. 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发文情况。2019年全国共有756所民办高校,在14家期刊上发文的仅有22所,占同类高校数的2.91%,其中仅含1所民办高职院校。22所民办高校共发文30篇,占被统计论文的1.55%。其中,宁波财经学院、武昌理工学院各发文3篇,位居发文榜首。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山东协和学院、文华学院、三亚学院各发文2篇。(见表3)其他16所民办高校各发文1篇。
  (二)其他机构发文情况
  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其他机构也有贡献。2019年共有111家其他机构合计发文181篇,平均发文1.63篇,其中,中国工程院发文9篇居榜首,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各发文7篇,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各发文6篇。据统计,发文3篇及以上的其他机构共计14家,合计发文72篇,占同类机构发文的39.78%。(见表4)另有7家教育科学研究院系统机构发文21篇,3所军事院校(国防科技大学、陆军工程大学、空军预警学院)各发文1篇,境外高校发文共30篇。
  二、2019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作者队伍情况
  为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作者队伍情况,本研究对全部2119篇文章进行分析,论文作者队伍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1. 活跃作者具有较强的集聚性。对2019年发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进行整理,活跃作者共78人,占全部第一作者(1611人)的4.84%。(见表5)活跃作者共发文285篇,人均发文3.65篇,占总发文的13.45%。活跃作者中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有65位,占活跃作者总数的83.33%。高等教育科研的活跃参与者呈现出较强的集聚性,表明14家期刊作为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的集聚效应明显。
  2. 活跃作者署名单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活跃作者单位属于东部地区的有56位(不含署名多个单位且不属于同一区域的),中部地区的有9位,西部地区的有6位,东北地区的有3位,署名两个单位分别属于东部和西部地区的1位,东部和境外地区的1位,非高校机构的2位。活跃作者中,署名单位位于东部地区的占74.36%,显示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3. 单独署名和两人合作署名仍是发表论文的两种主要形式。在统计作者署名情况的2 119篇论文中,以单独署名的情况最多,共有929篇论文,占被统计论文的43.84%。有816篇论文属于两人合作发表,占比为38.51%。两项合计共占82.35%。4人及以上合著署名的论文数量较少,合计占比5.57%。(见表6)
  4. 作者队伍中具有正、副高级职称的人员比例较高。在被统计的2119篇论文中,有1688篇论文的作者有职称说明。(见表7)其中,第一作者具有正高级职称的论文有658篇,占被统计论文的31.05%;具有副高级职称的论文有434篇,占被统计论文的20.48%。两项合计共占51.53%。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合计发文332篇,占比15.67%。
  三、2019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获基金资助情况
  2019年在14家期刊上发表的2119篇论文中有1446篇论文为各项基金、课题项目的研究成果,占论文总量的68.24%。以第一基金项目为统计对象,受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452篇,占论文总量的21.33%;受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655篇,占论文总量的30.91%,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资助论文合计占比52.24%。(见表8)
  四、2019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研究热点情况
  2019年在统计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中2109篇有关键词,本研究对关键词信息进行提取、删选并拆分后提取到8573个关键词,篇均4.06个。词频统计发现,独立出现的关键词一共5141个,只重复一次的关键词4151个。对词频15次及以上的高频词进行统计,发现高等教育科研和政策热点的呼应程度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在不断强化,很多新近出现的政策问题、实践问题已经迅速反映到研究成果和学术期刊中,体现出研究者和教育期刊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回应。(见表9)
  以此为基础,本研究对重复15次及以上的高频词进行二次分析,生产共现词对172对,其中,106对只共现一次、66对重复2次以上,选取共现次数3次及以上的33对进行网络关系分析。(见表10)
  将共现词形成共现矩阵,导入Ucinet6.199进行网络关系分析,排除孤立节点,对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以及相互关联进行描述,生成网络关系图。(见图1)可以发现,2019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形成了两个重点领域:一是以“双一流”建设为中介中心的研究领域,这与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政策相符合;二是以“高等教育”为中介中心的传统研究领域。
  2018年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研究热点分析中,“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概念,2019年“双一流”建设更进一步成为中介中心,显示了研究者对于高等教育国家战略与政策热点的持续关注与跟踪。同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高校教师”“高校”“教育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立德树人”“内涵式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等问题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传统经典议题研究热度不减,显示出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范畴趋于稳定;“产教融合”“高职院校”等概念也随着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大力推进而引起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教育”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门概念也一并成为2019年研究的热点概念,总体上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呈现出热点议题与传统议题并重的特点。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是高等教育研究生存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新时代高等教育研究要突出“问题导向”,在问题研究中开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径。
  当前,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者的积极参与,需要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提供智力支持。高等教育研究要树立“新思维”、找准“真问题”,要探索“新模式”、做好“真研究”,要开拓“新境界”、推动“真创新”,要做出“新贡献”、确保“真管用”。高等教育期刊是展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舞台,也是研究者开展广泛深度互动的学术交流场域。各期刊通过各自不同的办刊定位以及选题视角,荟聚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发挥好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与学术交流的窗口功能,回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动态、问题与困境,服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通过这些期刊搭建的交流平台,理论、实践的最新动态可以实现在研究者之间的快速流通,发挥起中国特色新型教育智库的功用,实现高等教育学术生态的健康与繁荣,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作者
  王小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教研究》主编、编审,北京 100191
  王者鹤,《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北京 100191
  周光礼,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教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周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
  李璐,《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编辑,北京 100191
  刘植萌,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研究部副主任,北京 100872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4期第92-97页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