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对一切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说不

--------------------------------------------------------------------------------
点击次数:3093  发布时间:2019-11-5 9:13:17

 

暴力是法治、文明社会的一大害,当它时不时像幽灵一样出现在平素安定祥和的校园,总能引发舆论冲击波。仅在过去一周,被主流媒体曝光的典型涉暴事件就有四川仁寿一初中生暴力袭击教师、甘肃天水某中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等。触目惊心的图片、视频虽然主要在网络虚拟空间传播,但带给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心灵冲击却无比真实而沉重。

公共媒介一轮轮的集中曝光背后,是社会各界对一切暴力行径尤其是发生在校园围墙之内的涉暴行为的深恶痛绝,以及有效遏制一切涉暴行为的强烈呼声。从这层意义上讲,把一桩桩涉暴行为拿到阳光下“暴晒”是完全有必要的,有助于让更多人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在更大范围内凝聚起打击、遏制涉暴行为的共识。必须认识到,最近被媒体曝光的几起发生在校园内的涉暴行为只是“个案”,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个别教师或学生的行为并不能说明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真实教育生态,它具有随机性、偶发性等特点;二是就更大的维度而言,被曝光的只是总量中的一部分,不能排除在其他地区和学校仍有一些涉暴行为隐藏于水面之下。

震惊、愤慨,继而声讨、谴责,这或许是很多普通人面对发生在校园围墙之内的涉暴行为的共同反应。但仅有情绪上的震动和声音上的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对施暴者和潜在施暴者的震慑力是远远不足的,唯有让施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方能以儆效尤。近日,受教育部领导委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负责同志专程赴四川仁寿看望慰问受伤教师及其家属,并提出要严肃处理伤害教师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据媒体报道,最近被曝光的另外几起事件中,涉事教师或学生分别被处以向受害者赔礼道歉、取消其评优选先资格等处罚,有教师甚至被学校辞退。

惩罚施暴者,或许能让受到伤害的教师、学生感到宽慰,但公众更关注的是:如何有效遏制乃至杜绝此类行为的继续发生?在事后追责、处理好个案的基础上,有必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在思想认识层面,有必要开展针对全体师生的反暴力宣传,让所有人意识到暴力行为的危害,达成反对一切暴力行为的集体共识。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开展专项培训,让广大一线教师学会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的方法,并摒弃一切以惩戒为名而针对学生的涉暴行为;对于学生,则有必要在中小学阶段全面加强反暴力教育。

在不少国人的概念中,校园内的涉暴行为经常被认为是个别教师或学生的“不道德行为”,有人甚至对此见怪不怪。这一观念必须转变,全社会必须认识到:暴力行为是违法的,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严肃处理。最近,电影《少年的你》热映,使得校园欺凌这一痛点问题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年发布的题为《数字背后:结束学校暴力和欺凌》的报告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有32%的学生近一个月内,被学校的同龄人欺凌至少一次。这无疑是令人震惊的现实。为有效遏制校园欺凌,世界多个国家采取了专门措施,不仅明确了学校、家长的责任,还呼吁“沉默的大多数”勿做旁观者,一些国家更是出台了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

有效遏制涉暴行为和校园欺凌的重要途径是法治。“涉及未成年人犯罪,但是按照刑法规定不予追究刑事责任,这一块怎么处理?”近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会场,未成年人严重犯罪的惩治问题成为热议的焦点。对严重犯罪未成年人加大矫治处罚力度,逐渐成为舆论场中的一种重要声音。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神圣之地,绝对不允许任何暴力行为破坏教育教学生态。为此,从学校管理者、一线教师和家长,到公安、教育等政府有关部门都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与一切暴力行为作坚决斗争,让校园真正成为每一名师生都能感受到满满安全感的所在。

作者:杨国营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04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