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减负,却忘了减掉教育的功利性

--------------------------------------------------------------------------------
点击次数:5036  发布时间:2019-11-4 9:02:14

 

教育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关于何为减负、如何减负的探讨和尝试更是从未停止。最近,南京的减负令让“南京家长已疯”传遍社交媒体,同时受到关注的教育话题还有中国青年报关于“高中到底上几年”的报道,以及浙江刚发布的中小学生“减负33条”。

这三条看似关联不太大的教育话题,实际上共同勾勒出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现实图景和两难困境。

今年,《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任务,任务第一条就是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素质教育要怎么发展,减负具体怎么减,社会层面依然缺乏广泛共识和成功经验。

浙江最近发布的中小学生“减负33条”是地方对《意见》的落地。严格按照课表上课和活动,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间,严禁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补课,严格控制考试的次数和难度,并且,规定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后不做作业,而且,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也要和公办学校统一招生,超过限额就要摇号。各地的规定大同小异,不过,具体实行起来,又很难逃出“高中到底上几年”和“南京家长已疯”这两种结果。

一种,是像“高中到底上几年”里呈现的,为了应考,前两年赶进度上课,末年复习备考,为此,学校用阴阳课表应付检查,教育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家长和学生理解并积极配合,默契地用素质教育的面子配着应试教育的里子。有的学校为了末年备考,把中学六年重新调整成初中两年和高中四年,却依然改变不了末年备考的命运。学校、老师、家长、学生,也都知道全年应考的状态不大正常,却都“没办法”不做,毕竟,在高考面前,大家都“没办法”。

另一种,是像“南京家长已疯”里呈现的,在南京禁止学生带卷子、做课外辅导作业并且要求下午3点就放学、每学期只考一次试之后,家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地给孩子暗中补习、上辅导课,还要让孩子在学校假装课后什么都没学过。这里的家长都陷入了博弈论中经典的囚徒困境,明明所有人什么都不做是最优解,但是没有人知道别人会做什么,所以只好自己拼命地努力,以求抢占先机。家长们实在是“没办法”,他们怕的是被补习班“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的广告词言中,怕的是即使整个南京的孩子都不学,也会输给其他地区的孩子,成为减负令下的“结构性学渣”。

做门面功夫不行,强推还是不行,是素质教育的错吗?当然不是。那难道是学校、家长乃至学生的错吗?更不是。大家都不过是“没办法”,是对教育考核标准“没办法”,更是对社会竞争格局“没办法”。因为,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中位数的标配,成为大学生不一定能有一番作为,但至少不会过得太差。于是,家长们即使知道只有一半的人能考上普高,又只有其中的一部分人能上大学,还是会拼了命帮孩子挤上车,期待他们成为这个社会的中位数或者幸运地比普通人再好一些。这一届的家长,无论有没有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都是在这一套游戏规则里长大的,现在只是在一套相似的规则里,努力为孩子寻一个位置。

在这样的“没办法”之下,教育被工具化了,上学、考试甚至被称为“素质教育”的兴趣爱好,都是工具化的,它们都是一叠叠不同的筹码,以图换取通往理想生活的通行证。大多数人都在“不要问,只要信”的信念下被推着走,普通人也的确没有多少退出这套竞争机制的空间和余地。

忽略当前中小学教育的两难困境一味呼吁爱的教育未免太阿Q,然而,现实困境一时难以改变,却不代表教育本应如此。教育不是技能培训,为的不是让人成为能通过市场检验的产品,而是让人成为能独立思考、人格健全的人。

减负减了很多年,依然没减掉教育中的功利性。要治教育的病,却不只是教育领域要吃药。

(来源:南方都市报)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