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
点击次数:2971  发布时间:2019-10-17 11:39:2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愈发强烈,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愈发突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全国教育大会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作出了系统设计,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时代。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新时代,教育步入现代化建设进程,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呼唤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意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高素质善保教的幼儿园教师队伍,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好的老师,就没有好的教育。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尊师强教是时代之所唤,国家之所望,事业之所向,群众之所盼,新时代我们要礼赞教师、讴歌教师,更要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广大教师才能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乡村教育更多倾斜,乡村教师才能安心扎根农村,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全方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广大教师一定会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教师

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把新时代基础教育越办越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加快,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普及水平显著提升,内涵发展更加受到重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2018年的81.7%,小学净入学率提高到2018年的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2018年的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2018年的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018年的48.1%。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地方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对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教师队伍建设历史欠账很多,教师已经成为制约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和教育质量提升的短板、难题。部分教师素质能力不能胜任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体系需要加强,教师教育需要振兴;中小学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准入、招聘、交流、退出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待理顺。因此,全面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必须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全面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共有1412.7万人,他们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面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引导广大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2018年,大中小幼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先后出台,师德师风建设进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要落实落实再落实。要大力树立和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做好全国教育系统表彰奖励,完善新时代人民教师荣誉表彰体系。要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突出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专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教师教育振兴发展五项任务和十项行动,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目前,全国共有高等师范院校199所,举办师范教育的非师范院校406所,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要大力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要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2013年以来,中央高校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提高了3000元,2018年开始,福建等省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提高至非师范专业的1.5倍。要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推动“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育人,建设一批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要继续实施好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截至2018年,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已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10.4万人,为中小学补充了7.3万名高素质教师,近90%的毕业生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学任教。28个省(区、市)实施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每年培养补充4.5万余名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在改善和均衡薄弱地区师资配置方面效果显著。

突出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8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显示,上海教师多项发展指标世界领先,而高强度的专业发展活动是上海教师最为显著的特征。上海的教师每周有70%时间用在课堂和教学上,30%时间用于培训、发展教学技能上,无论是从教师参与率还是专业发展活动类型均是所有国家中最多的。信息化社会的来临、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学生发展特点的变化等,都对教师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改革实施“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中小学教师5年360学时全员培训,分层分类提升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要加快推进市县教师发展机构建设,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实现培训、教研、电教、科研部门的有机整合。要强化教师培训经费保障,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坚决落实按照中小学、幼儿园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突出深化教师队伍体制机制改革。《意见》明确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要推进创新编制配备。针对教师总量不足、结构性缺编等问题,加大创新力度,努力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推动各地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向教师队伍倾斜,推动各地加大编制统筹和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调整力度,借鉴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的经验,把闲置的编制能够用起来,提高编制使用效益。要拓宽广大教师职业发展通道。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推动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的比例,向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要努力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工资长效联动机制,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要求。要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未列入清单或未经批准的不准开展,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更不能随意给学校和教师搞摊派。要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让他们静下心来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专业化水平。

突出深度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仍然是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短板。要落实好中央关于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打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组合拳”。通过综合实施“特岗计划”“万名教师支教计划”“银龄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教师专项计划”“国培计划”等,着力为深度贫困地区等培养补充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要开展“三区三州”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帮扶工作。启动“组团式”帮扶新模式,组织北京师范大学等13所高校实施好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协调“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基地和项目所在学校开展凉山教育帮扶行动。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要把切切实实的制度温暖、感情信任和关爱行动付诸教师生涯的“每一公里”;强师,需要在培养、管理、培训、评价、保障多个环节发力,让教师无后顾之忧,焕发出教育的热情和活力。发现和培养那些“乐教、适教、善教”的未来教师,让他们有所发展、终身成长,才能打造一支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文∣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文章来源 :《人民教育》杂志第18期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