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朱永新: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
点击次数:2565  发布时间:2019-10-15 8:47:05

 

  朱永新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

    “在不远的未来,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会消失,变成学习中心,没有统一教材,没有了固定年级和班级制,也没有上学、放学时间限制,学生没有寒暑假;上学没有固定的教室,学校的课程是社会供给,老师来自全社会;只要修够课程品类要求、学分修够,就可以毕业获得国家颁发的文凭;

    学校不再垄断课程学习和考试,变成了教育服务机构和数据中心;课程是政府教育部门招标、全社会竞争中标的;学英语可以选择新东方,学数学可以到学而思上课;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陪伴者,职业规划师或者人生导师。”

    以上这些教育变革,是朱永新新书《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中描述的场景。这本关于未来教育趋势的新书,是朱永新几十年从事教育研究的成果,也是他这些年考察了全球教育变革趋势后,对未来教育的预言和畅想。

    研究了一辈子教育,对目前的义务教育和基层教育,朱永新直陈:“目前的义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太高,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重、记忆负担重、作业负担重,极少数学生成功,大部分学生都是失败者,没有成就感。应该把学习标准降下来,让人们学那些对他真正有用的课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应该更注重生存需要,注重个人发展的基本要求。

    “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把每个人的个性、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人为中心,不应该以应试为中心。最早西方义务教育制度的出现,就是伴随着大工业的要求,所以强调的是效率、强调的是规模,要用最少的投入去实现教育规模的最大化,并不重视个性发展。这样的教育不是把人作为人在培养。”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上市不到一个星期,第一版印刷的一万本一抢而光。开新书发布会的时候,出版社找不到样书,满北京城去小书店里搜罗了几本。

    提到这本书的写作缘起,朱永新说:“100年前,杜威就写过一本书《明日之学校》。但是100年后的今天,学校依然是杜威时代的那个样子。我们按时、按点上课,学同样的课程,学习方式还是班级授课制。如果这些都没有改变,就不可能到达我们理想的教育境界。

    “因此我在思考,未来学校形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未来学生要学什么、未来教师从哪里来等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全面梳理当下的教育体系,我觉得,这些元素都要改革。就像重构我们的商业体系和金融体系一样,未来的学校教育体系必须要进行结构性改革。

    “比如,以后学生不是只在一所学校学习,而是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学校变了、班级变了,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进行互助式学习、伙伴式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变了,未来的教师也变了,是‘能者为师’的时代。

    “所以,未来是课程为王,而不是文凭为王。教育机构不再由学校垄断,而变成了开放的全社会参与的教育,学习不再是应付考试,变成一辈子的事情,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终身教育。这是我对未来教育的一个设想。”

    教育不仅要面对顶尖的学生

    更要关注和帮助普通的孩子

    问:“新教育”的口号很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自己,不觉得太“乌托邦”了吗?

    朱永新:这是我们“新教育”最重要的理念。这是一种提醒,不管老师还是学生,衡量你教育好不好,首先看老师孩子在你的校园里、在你课堂里幸福不幸福。如果他们都没有幸福感,都学得很无聊,很厌恶,就肯定不是个好学校,也不是好老师。

    好老师就是下了课学生还拼命想听你讲课,还没过瘾;好学校就是放了学,学生还不想回家。学习本来是世界上一件最快乐的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有挑战性的事情。

    幸福完整就是最好的教育,而我们现在把教育变成了战场——就这几个英雄,其他的人都是“狗熊”。好的教育,你要让每个人都成为英雄。每个人都不一样,教育最好的一件事情,就是让每个人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教育不仅仅要面对那些顶尖的学生,更要关注和帮助那些普普通通的孩子,让他们眼里有光,让他们也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

    很多人跟我说:朱老师,你的未来教育,这是个乌托邦,不可能实现。我不这样认为。“新教育实验”已经做了20年,有自己的报纸杂志、研究机构、基金会等,未来也准备办自己的学校,身体力行在做这个事情。

    “新教育实验”从一所学校发展到今天的五千多所学校,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大家就是认同“新教育”的理念,自动聚拢过来的。因为“新教育”是民间的教育改革,没有强制的命令,而是大家认同了这个教育理念,认同了然后参与进来了。

    现在,我们已经站在改革的大门口了。十年以前,你会想到买东西不到商店吗?买东西、坐车出门不用现金吗?五年以前,你会想到存取款不到银行吗?我们现在全做到了。而且全社会对教育变革普及性的需求,远远超出了对于商业和金融的期待。我们过去认为坚不可摧的很多东西,都是一旦开始变化了以后,就土崩瓦解。所以“新教育实验”、未来教育的梦想在中国的实现,也许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中国靠什么去领航世界,只能是教育。

    问:从“新教育”到“未来学校”,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朱永新:未来学校的概念不是我提出来的,全世界的教育研究者都在关注。只是,可能像我这样全面系统对未来学校进行理论构建、提出全套方案的人还不多。其他学者更多是从技术的角度来谈未来学校的变革。

    其实,未来学校就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探索路径。比如说未来孩子到底要学什么,整个课程体系的重造,这个变化还没实现。所以每一门课程,“新教育”都成立了一个研究所——生命教育,成立了一个新生命教育所;人文教育成立了一个新人文教育研究所;科学教育成立了一个新科学教育研究所。每个研究所,我都请中国最顶尖的专家,来帮我一起来研究,这个课程怎么变革。

    我为什么花这么大的力气,因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关键。课程的卓越性,决定了生命的卓越性。课程的丰富性,决定了生命的丰富性。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

    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问:您为我们描述的这个“理想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

    朱永新:我说的学习中心,现在完全可以做。

    一方面,中国已经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学校。但同时,还是有不少人“用脚投票”,选择到国外去学习。另外还有几十万人在国内的国际学校和民办学校上学,据我所知这样的学校在北京就有上百所。

    我们为什么不能创造更符合现代教育精神、更符合未来学校理念的学习中心呢?为什么不能把好的资源进行整合、改造现在的学校呢?让它更有特色、让它更有品牌、更有竞争力,同时让教育更有弹性,没必要把学生绑得那么紧、绑得那么死。

    很多人听了我的设想,觉得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实现。就像我一开始说的,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未来就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我相信未来教育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靠我们大家一起去创造它,把“理想国”变成现实。

    这个未来,究竟是5年、10年还是15年,目前不能确定。因为通往未来的教育趋势,不会像社会革命一样,一夜之间风云突变。相反,它如雨润物,无声生长。

    问:现在许多国家都开始到中国抢生源了,以前是硕士、博士,现在是本科,甚至是高中生了。

    朱永新:日本政府拿出大概130个亿,做了一个面向亚洲的人才计划,就是招收亚洲的中学生,到日本去读书。

    我前两天写了一篇文章,提出现在我们的人才政策是可改进的,不要觉得人才政策就等同是留学生政策。美国有个人才青苗计划,引进人才是两个途径:一个是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它去挖人到美国,给他最好的条件;还有一个就是留学生计划,找全世界最好的学生到美国上学。中国每年有很多一流的学生到美国留学,出去的都是各个学校最牛的学生,包括北大清华。

    问:您有具体的建议吗?

    朱永新:我提出来,拿出高额的奖学金,吸引中国最好的学生到中国的大学来读书。要用培养研究生的方法,来吸引这些人,特别是我们的一些重要的学科,就直接让他进来,本硕博连读,让他从事科学研究,然后给足额的奖学金,把这些人留在中国发展。同时把这个政策对全世界开放,吸引全世界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高中生到中国来读书。杰出、优秀的学生,我给你陪读计划,你父母来了我也给你钱。这才是占领制高点。

    中国的留学生到美国去,要交学费,还自己去租房子。中国可以尝试都不要,只要承诺在中国工作五到十年,全部免费,给你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你采取这样的办法,去把最好的人才吸引过来。

    第二,就是用大科学计划。欧洲的宇航计划,就是吸引了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几百个科学家参与。华为就是个典型例子,华为已经是全球人才为我所用。所以中国的人才政策,需要重新构造。

    “新教育实验”是民间公益机构

    一直都靠品质吸引、口碑传播

    问:您做了20年的“新教育实验”,以您这样的身份,都做得这么难,难在哪里呢?

    朱永新:准确地说,“新教育实验”是一项民间教育探索,和我本职工作的身份无关。我也特别注意在推动“新教育实验”中区分两者。

    其实,教育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大事,在推动进行改变中,遇到阻力是正常的。以我的经验,当下所有的教育改革之难,主要集中在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我们学校规定课程太满,规定动作太多,实验与改革的空间受到很大限制。现在,你要在教育中抢时间,是最难的。你有再好的课程,再好的资源,时间全满了,自然就排不进去了。

    拿“新教育实验”来说,比如我们的生命教育课,我们研发了好多年,课程体系都完成了,教材什么的都印好了,但现在公办学校里,课程基本上把学生时间空间全部填满了,你要想新开什么课程,几乎不可能。

    所以,如果我们的基础教育不做减法,就没办法做加法,很多好东西就很难实施。北京一些中学现在就允许学生在校内自主选课,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有的课程不上也可以。这样才有时间,来上未来教育的课程了。

    像《“新教育”晨诵》,我们提出,每天早上在教室里用一首诗歌启动开始一天的学习,“让生命放歌”。因为这个课程需要的时间比较少,从5分钟到20分钟都可以,于是这个时间容易排进去,这个课程就落实得比较好。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校长、局长变动太多太快。每个校长和局长都有自己的一套主张。任何教育都是慢工夫,尤其进行教育探索,就更加需要细心和耐心。过三五年,就换校长或者局长,就会换一个思路,换一套主张。这样一来,任何教育探索都是难以为继的。

    问:“新教育实验”有五千多所学校,一百五十多家地方教育局加盟,您靠什么说服他们呢?

    朱永新:完全是自愿加入的。“新教育实验”一直都是依靠自己的品质吸引,靠口碑传播。

    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参加我们“新教育”体系的学校,考试成绩基本上都是当地最好的。因为“新教育”是根据教育规律办学的,有海量的阅读。我们的教育把阅读时间还给学生,学生的成长反而是最快的。

    像湖北随县“新教育实验”区,一个属于随州市管辖的农村县,参加随州大市的学科统一测试,语数外、物理、化学,所有的学科考试,初中前十名里的学校,2016年我们学校拿7个,2017年前十名,我们拿8个;2018年,我们又拿7个,我们23所初中,全部进入他们前27名学校排名里。也就是说,学校的平均水平和实力也是最好的,发展很均衡。

    教育是可以改革的不是一成不变 谁说基础教育就一定要学现在的课程

    问:在这20年里,您的教育体系建设有变化吗?

    朱永新:当然有变化,不断地丰富完善。如我们的“新教育”行动,从最初的“五大行动”发展成现在的“十大行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最初提出的公民教育,现在变成大德育。因为培养公民不能靠一门课程,事实上所有的教育,所有的课程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公民。我们“新教育”在大德育课程里,包含了西方狭义的公民课程里边的一些内容,就是你作为一个经济公民、社会公民,你怎么在社会上去扮演你的角色,怎么去培养你的领导力,这里面都有的。

    然后就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这才是德育课的核心。

    特别是在教师这一块,我们也有体系,帮助教师成长。最近美国休斯敦教育局的一个博士做了个研究,他对部分“新教育实验”学校的老师和非“新教育”的老师进行了对比研究,用了四个变量指数:一个变量是学历,老师是什么学历,从中师生到博士生,不同的学历;第二个变量是年龄,你是60岁了,还是刚刚工作20多岁,不同的工作经历;第三个就是区域,你在哪里工作,是在上海北京大城市,还是在中小城市,或者在乡村,不同的地区;第四个就是“新教育”,你有没有做“新教育”。

    最后的研究结果发现,对教师影响最大的变量,不是学历,也不是年龄,也不是城市,而是“新教育”。这个结果让我非常开心。今年年初,这个报告在加拿大举行的美国教育学会年会上做了一个报告,受到关注。

    问:苏州大学那边,我看您还挂着博导和教授,还带学生吗?

    朱永新:每年招一个学生,我自己带。因为我要为我的“新教育”培养人才,否则没有研究人员。

    采写/腾云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