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用好新技术是教育的长期挑战

--------------------------------------------------------------------------------
点击次数:1884  发布时间:2019-10-15 8:13:2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线教育是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新业态,据预测,2019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超过2600亿元,中小学生在线教育用户将达到8000万人。在线教育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改变更是看得见的,线上学习在一些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通过互联网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是各界对在线教育的殷切期望。

正因为在线教育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其在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丰富现代学习方式、共享教育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家层面对在线教育的发展一直持鼓励的态度。就在不久前,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构建扶持在线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通,培育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加强在线教育人才培养等。而根据媒体的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今,在线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共发布过10份,尤其近几年发布更为密集。

国家鼓励在线教育发展的态度是鲜明的。但是对于一种新业态来说,在线教育也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线上教育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暗藏有毒有害内容;企业经营不规范,侵害消费者权益等现象时有发生;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轻育人的倾向,甚至有些平台还沦为了强化应试教育的工具。所以,在鼓励在线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规范引导。对于在线教育乱象来说,终结野蛮生长的状态,规范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就是对在线教育最大的鼓励。应该看到,不管教育形态如何变化,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教育的灵魂不会发生变化,教育规律、成长规律没有发生改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不能发生改变。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但是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善的改变,关键点还在于如何使用技术。媒体报道,安徽省启动了“智慧资助”试点工作,将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手段,实现部门数据对接与信息数据共享,辅助学校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将所有本科阶段高校全部纳入试点范畴。当前,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的目标业已实现。如何让资助更加精准、更加人性化,最大程度照顾受助者的尊严,是资助工作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从一些高校以及一些地区的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正是技术对教育带来积极改变的一个经典示范。

与之相反的则是一些学校,既有中小学校,也有高校,试图运用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监控。这种做法引来了巨大伦理争议。学校的初衷或许是为了学生好,但实际上却是理念与技术的错配。新技术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但是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一些教育管理者就可能用种种新技术去为落后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方式服务。就好比,有了汽车却用马去拉着车跑。毫无疑问,这种情况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的。

近年来,互联网也在深刻改变家校沟通的方式,家长中微信群、QQ群、钉钉等泛滥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实时沟通貌似提高了交流效率,减轻了家校沟通的成本,但是泛滥的各种家长群,却给家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甚至频繁诱发家校关系的矛盾。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的特性,在此展露无遗。近日,杭州一个班主任,在意识到家校沟通群太多,让家长难以应付之后,将原先的5个信息发布渠道减少到2个,并立下严格规定,一个群只发布学校通知、作业要求,另一个群仅供家长和老师日常交流,从而减轻家长负担。一个小小的举措,却引发热议,引来好评如潮,舆论的背后,无疑是广大家长的心声。

未来,随着各类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互联网+教育将遍地开花,技术对教育变革将产生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中也必然包括对旧有的教育秩序、伦理的冲击与挑战。技术是中性的,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掌控在人的手中。如何让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让新技术服务而不是控制教育的发展,解放而不是禁锢学生的心灵,减轻而不是增加学生、家长的负担,将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