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帮扶须“对症下药”

--------------------------------------------------------------------------------
点击次数:1796  发布时间:2019-8-20 10:48:35

 

最近,东部沿海某县与西部某县结成了“东西协作”教育帮扶关系。东部派名优特级教师到西部传经送宝,上公开课、开讲座、蹲点指导、支教助教;西部组织局机关股室、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全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分期分批至东部学校听讲座、观摩公开课、参加教学研讨、跟岗培训学习。据了解,该项目接下来将邀请东部优秀的德育教师到西部各校指导德育工作。

应该承认,这种“请进来”“送出去”式的培训学习有些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如参加此次活动的教师所言:“学校基础不一样、问题不一样,从何学起呢?”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笔者以为,教育帮扶须“对症下药”。首先要搞清楚被扶者“贫”的根源,只有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帮助“被扶者”摆脱“贫”。

倘若仅仅照搬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做法,将其移植过来,多半会“水土不服”,成效不大。事实上,很多时候,“贫”在思想观念上,换言之,限制发展的往往是思想格局,因为思想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格局。这样说并非否定“东西协作”教育帮扶的意义,意在探究如何帮扶效果更好。

教育帮扶不应是简单的输血,而应该是造血。教育培训学习不应该盲目地学习他人的三招两式,毕竟教育的环境和对象发生了改变。

首先,西部要深入剖析当地教育和教师发展的瓶颈在哪里,导致这些的原因是什么;当前教师最需要改变的是什么,在现有条件下,经过努力,哪些是可以改变的?

其次,搞清楚东部教育优质发达的背后靠什么支撑,梳理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办学规律和治校理念,哪些是不能照搬的,哪些是可以借鉴的。

最后,智慧地借鉴东部学校的办学策略、管理经验和教师培养模式,为本地的教师成长发力,助推西部的教育发展。这才是学习他人、发展自我的正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找到这些制约当地教育发展的问题,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邀请东部学校为西部县的教育和教师发展问诊把脉。搞好了前期调研,就可以按需扶贫,按缺帮扶,做到有的放矢。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调研绝不是只听教育行政部门的资料汇报,还需要沉到一线,蹲点调研,进入到城区、乡镇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及教学点,通过观校园、看课堂、查资料、问师生、访社区等形式,帮助(校)园长梳理亮点,查找问题症结。

这样才可能发现区域教育的短板在哪儿,师资贫血在何处。帮扶一所薄弱学校,最直接、最长效的途径是培训人,让他们的教育理念、业务素质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这是“授人以渔”,是最有实效的教育帮扶。以东部的办学经验和培养教师的策略,与西部教育部门共同探讨,针对性开出教育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良方。

这种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出的教育帮扶方案和教师培训计划策略,既有东部的教育智慧,又能接西部的教育地气,能够很好地把东部优质教育成果嫁接到西部教育这棵树上,容易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同时,要注意帮扶方式,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帮扶也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途径和方法,让被帮扶的学校和教师容易接受。

教育是成风化人的事业,需要久久为功。教育帮扶也是如此,不能只作短期计划,而要有长远谋划。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作为教育帮扶的重要主体,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带着真心真情去进行教育帮扶。优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心中有大义、肩上担责任,尽最大的努力投入教育帮扶,在教育帮扶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教育帮扶不能靠一时的激情,而需要长期的努力。教育帮扶难在坚持不懈、贵在坚持不懈,要有一张蓝图干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和韧劲。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帮扶这件惠及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办好。

《中国教育报》2019年08月20日第3版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