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BBC记录下50名英国学生的中式教育实验,与其偏见不如互鉴

--------------------------------------------------------------------------------
点击次数:5756  发布时间:2019-5-5 9:19:50

 

“你火了,军!”2015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播出后,杨军收到了来自国内好友的短信。

纪录片中,五位来自中国大陆和英国的中国教师把“中式教育”理念植入了英国课堂。身着统一运动校服、做早操、举行升旗仪式、大班化教学等,一个月的时间里,50名英国初三学生与中式教育相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一场教育实验就此展开。杨军就是五位中国教师中的一员,负责科学课教学。

这部纪录片虽然只有三集,在网络上的播放量却达到上百万次。随之而来的,有不少评论、争议甚至质疑。有人说:“中式教育是‘填鸭式’、而英式教育是‘放羊式’,中式教育过时了。”也有人问:“中国老师严厉冷酷,教学方法难学到东西,学生分数虽高,但这真的意味着中式教育赢了吗?”一时间,中英文化碰撞激烈,中英教育对比成为了热门话题,在两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些争论也让在英国执教十余年的杨军开始思考。她将在国内外从教20多年的经验沉淀凝结,新著《追求卓越,殊途同归——中英教育比较实录》即将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近日,杨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你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讲台上一动不动,下面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你一概不知……”

“在英国教书对我而言是巨大的挑战,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挑战,更多是文化上的冲突。”杨军说。

让她特别难忘的是2015年7月下旬的一个周末,正在做家务的杨军,听到了电视里传来了自己的“怒吼”:“菲比,请你集中注意力!”。看着屏幕里的自己,杨军差点没敢认。她没想到,将中式教育理念搬到英国课堂里,课堂纪律竟然成了最让老师头疼的事情。在这所英国最好的公办学校里,扯着嗓子维护课堂纪律的杨军喊哑了喉咙,也没能换来学生们的安静。

实际上,在英国,想要成为一名教师并没有想象中简单。2001年,为了考取英国的教师资格证书,杨军在英国萨里的一所大学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考试失败”是杨军时常要面对的结果。

“你觉得自己表现如何?”“我觉得我讲得非常好,准备很充分,板书也写得很工整……”在授课展示环节,原本信心满满的杨军却遭到英国老师直言不讳地批评: “你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讲台上一动不动,下面的学生学到了什么,你一概不知,因为你与学生之间没有任何的互动。”

英国教育注重在课堂里提升学生的“软实力”,即学生的综合素养、批判性思维、自信心等。而从小成长于中式教育环境下的杨军,要一下子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并不容易。

英国的学校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什么”。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包含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还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往往需要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

按照杨军原本的想法,在科学课上,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用语言讲述实验过程,并在黑板上写下实验公式,这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效率。然而在英国教育里,学生必须成为科学课上的主角——老师只负责布置任务,至于设计实验步骤、探寻实验方法、寻找实验路径等,都需要学生自己解决。

“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又要生动有趣。”为了适应英国的教学方法,杨军在课堂上只好拿起烧杯和溶剂,操作一个又一个实验。

“在对待孩子教育这件事上,中英两国家长仿佛跷跷板的两端——中国家长参与过多,英国家长参与太少。”

“杨老师,你能不能推荐一些英国学生使用的习题集给我,我让孩子也刷一刷英国的试题。”如今,杨军已经在英国积累了10年教学经验,包括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但是,对于不少中国家长开口向她提出的“刷题”请求,杨军一度觉得“不可思议”。

在她看来,学校的目标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育人过程不仅包含传递知识,还要培养孩子的技能和能力。“刷题并不是主要的学习方法。试题做对了,就代表达成教育目标了吗?”在英国,老师们并不关注学生最终给出了怎样的答案,而是在寻找答案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为什么是这个答案。

“中英两国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这件事上,仿佛跷跷板的两个极端——中国家长参与过多,英国家长参与太少。”中国的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作品,希望通过养育孩子,来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杨军说,她自己也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在中国家长心中根深蒂固。因此,杨军的父亲坚持让她选择学习理科。“如果没有父亲的建议,我可能就学文科了。不过如果当初没有学理科,我也不可能在英国成为一名教师。”

相比之下,英国的父母从不对孩子开展“大人式的说教”,而是与孩子做朋友、更愿意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遇到困难时会向父母求助,父母会给予适当的建议。“至于学习成绩,英国家长都认为,教会孩子学习是老师的任务,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那多半都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杨军说。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要让孩子复制过去,而是应该让孩子们准备好面向未来。”

纪录片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的结尾让人难忘:中式教育在英国课堂上持续了一个月的时间,50名学生的数学、普通话和科学课的成绩均高于英式教育的学生。“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哪一种教育理念更先进,而是让两国教育者都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交流让教育方式取长补短。”杨军说。

如今,英国学校里已经掀起了学习中式教育经验的热潮。甚至连中国“虎妈”式的家庭教育理念,在英国也成了被效仿的对象。

在杨军看来,当今这个时代,“铁饭碗”的概念已被推翻,不少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就发现,所学专业的对口行业甚至已经消失。就教育而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要让孩子复制过去,而是应该让孩子们准备好面向未来。”所以,无论是中国老师还是英国老师,都需要更多反思现在的教育是否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

纪录片播放后,杨军受邀到不少国家进行演讲和参观。她深刻地感受到,在信息化浪潮下,各个国家的教学方式在互相借鉴中走向融合。科技的发展会让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越来越相似,最终殊途同归。“终其一生一个职业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教育不是为人生做准备,它本身就应该是生命的一部分。”杨军说。

作者:张鹏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