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从业者,你有没有觉得我们比其他行业落后了两个世纪?

--------------------------------------------------------------------------------
点击次数:2153  发布时间:2019-4-9 11:42:33

 

 希望每个教育从业者可以一起思考这个问题。

  我自己从2003年跨入教培估摸一算从业十多年年,从一线老师到教学负责人到校长投资、全国品牌联和创始人全部做过。现在专门做机构的咨询和培训,还会经常上大课给机构的管理者讲课。这些年自己的经历,加上这些年一直在服务于各个机构,感慨良多,市场是一直挺好的,刚需旺盛(甚至过热),优点明显,可缺点也明显,瓶颈不好突破,很多人做得很辛苦。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教育培训行业,进入之后才发现这是个专业的服务行业。很商业,不基于商业和利润,所谓的“教育情怀“不可持续,教育理想依然需要正视现实,不能完全算国家主导的所谓“教育事业”。

行业内的产品分割也很细,从早期教育到少儿英语,K12到国际教育,加上各种艺术能力项目培训,产品众多,中小品牌也非常多。水平参差不齐,谁都能进来,谁都能干。

  很多年轻人有了一点行业工作经验,或者新投资人从外面看到有的机构好像做得很不错,挺赚钱,也直接投资开店,其实做下来发现很辛苦,什么都得管,不赚钱甚至难以长期维持经营。

  这个行业还太年轻,人才太少,太多地方需要升级。

  一路看过来,教育领域进入门槛低,行业从业者普遍年轻,培训跟不上,专业技能不足,导致人才体系落后,老板比校长多。早期的很多人都是利用市场空白和需求激增,抓住了机会赚到了钱,有能力的便做大了。但是做大的、还能一直做好的,都是很少一部分。这几年成本上升,竞争加剧,挑战更大。

  从2018年开始,市场变化更大,大品牌在资本的加力下扩张得厉害,技术和网络带来的冲击逐渐显现,话语权往往掌握在大品牌和大资本手里,外面风光无限。当然线下机构还是有本地距离优势,竞争虽然加大,市场空间并没有变小,可是真正做到几十上百家校区管理的时候,会发现管理和培训捉襟见肘,一旦告别单店作坊模式希望开始区域扩张,便问题丛生。

  这些都还是看得见的外部问题,还有老板自己看不见的、真实存在的核心问题:

--技术问题:

  行业内技术使用太少,缺乏互联网专业的融合,或者创始人不具备相关背景,就很容易停留在重复劳动力阶段。以早期教育机构来说,很多机构还停留在官方后台系统不好用,自己用excel统计数据,甚至笔纸登记前台到访的阶段。大多数机构的线上客户来源不到20%甚至没有,而顶尖机构的网络来源客户比例可以超过50%。依然有很多机构的客户维护手段还在电话陌生拜访的模式,成功转化率极低,员工打电话经常打到心力憔悴。

  如果要实现品牌和校区规模的扩张,是一定要用到互联网营销+会员管理平台这样的后台开发技术,这又是一个必须要越过的门槛。虽然要说花钱就能解决,不过后台流程怎么乔当和自家业务相结合,绝对不是光说有钱就行的事,而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升级再改造。现在最新的趋势必定是技术+互联网提升劳动效率。未来传统的重复地段劳动力的模式肯定会逐步被冲击取代。

--行业收入水平问题:

  如果没有足够规模或者利润,无法给优秀人才开出高工资,就保证不了能用到优秀人才。大量的技术、平台、系统都需要投入,所以要么有高业绩利润,要么有大量投资,可投资不一定立马能收到成效。于是投资和回收周期的矛盾不断上演。

--人事(人才)问题

  杰出的专业人才,特别是教学人才在这个行业里总是少数,你会发现出色的老师总是那么几个,最出色的老师还是靠天赋。或者有强大的教学教研体系作为支撑(类似学而思那种管理模式),不然人才的复制、流失问题到了后期会非常严重。

  同时,业务规模扩大后,对多元化人才(资本、技术等)的要求会更高,这就要求团队有强大的HR部门投入,保证人才能够跟上业务的发展。

  你会发现很多机构规模做起来,校区扩大了之后,人才团队的数量和质量总是跟不上,于是又要经过几年的发展阵痛期。

--管理瓶颈:

  教育行业从业者特征:——女性偏多;年轻人多;教育程度高,但大部分从业者没有经历过大公司、长时间职场的培养和洗礼,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体系和持续培训,经常会发现人治、一言堂,扩张受挫的情况。而且中高层的个人管理能力跟不上团队发展是常态。机构前期的发展往往是业务带动管理,都是业务人才担任高管,用业绩弥补管理上的漏洞,这是个好方法,但一旦到了后期人才匹配没跟上,就又会发生管理问题。而且最常见的问题是校长甚至投资人自己的能力没法带动整个团队,于是整架大车的效率被急剧拉低,发展停滞不前。

  当然,有问题,才有机会;

  反过来看,行业落后正好有上升空间。

  这也是教育行业一直热钱滚动进入者众的原因。

  很多强大的团队正是趁着这些难度的存在,快速拉开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需要思考——

  机构如何突破这些难题,在这个创业维艰的时代以更强的姿态活下来,走出来?

——培养优秀的团队。

——所以我一直在做团队培训和活动,通过培训与活动,关注人,培养优秀人才。

漫漫长路

  要做好机构(或者是很多投资人心里想的“赚到钱”),需要核心创始团队最少5-10年的行业经验,毕竟现在不是10年前做什么成什么的好时代了。

  而且需要大量的精力与耐心,对产品、团队进行仔细打磨。

  行业轻松赚钱的红利期已过,对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谁能掌握核心技术,运用更高

  教培行业从业者本身需要接受大量的培训和专业教育,这些都是人的问题。从能力角度来说,对于员工或者中层,或者希望往上走的优秀员工来说,下面这些是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

·儿童发展、教育心理学等基础专业知识,自己学科的核心教学方法

·出色的市场和销售技能(可能是很多管理者最关心的)

·专业的教学产品认知(即使是非教学成员)

·基础管理技能培训(管理层水平参差不齐)

  之前的四年时间,我集中在精力为超过200家以上的机构提供管理、销售、市场等各个方面的培训,做了很多活动,的确业绩是起来了,老板很开心,但是新的季度又是新的业绩压力,又得重复越来越低效的传统招生方式。这种传统招生模式的短板在于,大量机构的负责人依然是传统线下思维,用着辛苦而低效的单调发单电访方式拓客,效率奇低无比。

  不过大家都明白,时代早变了,微信占据了我们日常沟通的80%流量,身边的互联网人进步神速,用中国速度改变着世界,外卖、共享经济、微信购物、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程序,挑战了太多陈旧市场,有的日进斗金,有的客户不断服务不过来。而他们的团队人数比很多中心机构的员工都少。人均产出效率特别高。

  看到他们,我在想——为什么教培行业不能实现这样的效率?

  任何一个领域,如果不学习并运用新思维,借鉴其他行业积累的技术进行破局,只会沉没在自己行业老旧的高傲里,注定会被时代抛弃,

  即使曾经一家独大的新东方也一样,2019年的新东方已经开始面对市值被好未来超越、季度亏损的压力。新东方也不得不加紧了新东方在线的投入,计划实现在线业务的分拆上市。

  时代总在变迁,唯独变化不变,进化永远不会停止,竞争让人辗转难眠。

  优秀的机构,对课程研发、人事、品牌、技术等哥各个方面投入一定利润比例进行学习和探索,连餐营业这类服务行业,现在扫码点单支付都在瞬间普及,节约了服务员的人力成本,实现微信插件的快速运用。学而思早在2015年就实现全微信流程报课支付,90%以上的支付都在线上完成。

  我们不得不拥抱互联网,特别是我们落后的教育培训行业。

  所以无论再忙,我也会花时间跟那些在互联网一线探索的IT大咖见面交流,报名各种线上课程学习互联网新思维,然后再进行思考和筛选,在一线与教育机构负责人一起实践,找到到底什么方法最合适教育机构实现高效招生运营。

  在2019年上半年,微信的社群一定是个好办法。

  无论是其他行业还是教培行业本身,已经有很多成功案例,结合微信社群实现稳定的招生和转化。做得好的机构,运用微信群管理、维护新老客户,用极地的成本配合其他推广方式,实现了让人惊讶的转化率。并且很多课堂和课后服务已经转移到了线上社群内,成本低,反应速度快。将传统的线下广告、电访方式远远甩在了后面。

  我自己也在熟悉的早教中心,实现了利用社群提升销售活动业绩40%报名业绩和80%后续转化维护提升,通过社群预热和维护,单场业绩已经超过100万。而新增投入仅仅是运用了微信社群这一个看似简单的模式。这样的数据已经算是非常高效的质的改变了。

  我把这套教育机构使用的社群新思维技术总结出来,用线上课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用个人的一些总结跟大家一块,让整个行业的从业者更专业,市场效果更出色。欢迎大家加我微信一起交流。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