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探索教育扶贫拔穷根九大路径

--------------------------------------------------------------------------------
点击次数:1954  发布时间:2018-12-10 13:01: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黔西南州以此为行动指南,积极探索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九大路径,全面推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坚决打赢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攻坚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拔穷根。州委、州政府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了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弱势群体就学保障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要求,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2015年至2018年,兴义市、兴仁市、安龙县、贞丰县、普安县、晴隆县、册亨县和望谟县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县域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2018年上半年共争取资金14.9亿元,布局调整学校379所,其中,易地新建学校187所,原址扩建学校87所,撤并学校105所,实施教育项目学校536所,单体项目708个,设施设备采购60.45万台/件/套。全力推进校际之间资源共享,全州建立以城市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强化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发展的责任,探索出强弱校联合办学、强校辐射弱校、强校建分校、新建校等“四种模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质量提升拔穷根。黔西南州坚持“教育立州,质量为本”,把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责任导向、结果导向转化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动力,促进比学赶超,增比进位。应用大数据开展高考中考质量分析,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通过制定目标任务,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加大对学校的奖励力度,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2018年,全州参加高考24284人,一本上线3686人,比去年增加580人;全省前100名中,黔西南州占19名,比去年增加4名;二本以上上线12582人,比去年增加1112人。同时,教育精准扶贫“册望班”再创奇迹,兴义八中“册望班”一本率达94%,兴义一中达84%,两校二本率皆为100%。

精准资助拔穷根。助力脱贫攻坚拔穷根,对于教育来说,“决不能让一名贫困学子因贫失学、辍学”是首要任务,学生资助也成为关键手段之一。我州各校通过利用《教育惠民政策明白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微视通”等有效宣传方式,积极开展资助政策宣传工作,确保社会及时知晓政策、会用政策、享受政策,不断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确保“应助尽助”。全州共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1344所,享受学生411827人,已下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22334.84万元,全州农村公办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全州各校均开通“绿色通道”,保障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免费入学,坚决杜绝“先收后退”。建立健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上得起大学,严格执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应贷尽贷”,2018年全州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1299(笔),贷款金额27535.2424万元。

校农结合拔穷根。7月15日,在全国“校农对接精准扶贫”推进大会上,教育部领导点评贵州“‘校农结合’既是产业扶贫,也是人才扶贫和科技扶贫,为贵州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指明了一条路,打开了一扇窗,凝聚了一份力。”黔西南州义务教育阶段“校农结合”精准扶贫“五心”模式是省委在全省推广的五大模式之一。主要抓好“四个一”工作:建好“一个学生营养餐集中配送中心”,培育“一个优质校农结合基地”,形成“一个‘校农结合’精准扶贫机制”,防范“一个‘校农结合’资金、食材、人员安全风险路径”,采取“一月一研讨,一县一小结”现场活动等方法,坚持面上推进、点上突破、点面结合,抓实“校农结合”。全州实施“校农结合”各级各类学校1537所,覆盖学生58万人,学校对接签约的基地、合作社、公司或个人共2191个,覆盖农户1.42万户(其中贫困户1.25万户);惠及农民4.8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36万人)。

职教扶贫拔穷根。精准扶贫,职教先行。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拔穷根中尤为重要。落实中职招生“整班移交”、排查报告、劝返复学“三项工作制度”,由县(市、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具体统筹辖区内初中毕业生的“整班移交”工作,责任到人,准确掌握未录取普通高中的学生名单,积极推荐到职业学校就读。全州输送2.2万名初中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推进“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引导全州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申创五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成果。举办“精准脱贫班”,实施精准扶贫。遴选优质院校举办“精准脱贫班”,实施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精准培训,以“五个精准”为抓手,促进职业教育精准服务脱贫攻坚。

教育信息化拔穷根。全州学校1634所,宽带网络校校通331所、光网校园1016所,网络覆盖率达82.4%,实名注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空间138万个,教师实名注册率达90.3%、学生实名注册率达64.26%、家长实名注册率达56.8%。金州教育云平台以智慧管理和智慧教学为抓手,打造汇集国家、省、企业和本土优质教育教学“海量知识资源”云平台,实现资源汇集云端化、学教研训一体化、管理过程数字化、学习活动个性化。探索“互联网+”环境下“云+端”的金州教育云“141”发展新路,即是“依托一个平台,凸显四大共享”成效。“黔西南州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路子,形成一种新模式,特别是推动“金州教育云+”的创新模式得到推广和应用,促进了黔西南州教育均衡发展,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和借鉴。”中央电化教育馆原馆长王珠珠,2015至2018年,连续5次深入我州调研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留守儿童关爱拔穷根。黔西南州大力实施关爱留守儿童教育“七大工程”。幸福校园工程。创建20所“四在学校·幸福校园”和20所“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示范学校。平安校园工程。全州设立警务室学校1244所,配备法制副校长学校1480所,安全管理制度化。自信自强工程。以成立“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关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为抓手,规范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全州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400余人。结对帮扶工程。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开展点对点结对帮扶,并鼓励呼吁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加入,配合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开展“手拉手”等结对帮扶。亲情桥梁工程。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依托“互联网+教育”平台,开通亲情电话、视频聊天室,搭建家长与孩子沟通桥梁。全程资助工程。开启“留守儿童”寄宿膳食新经验,下达营养改善计划资金共27370.6万元,享受学生365075人。教研助推工程。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关爱教研工作室”,聘请34名留守儿童关爱兼职教研员。全面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关爱实验区建设,助推深度扶贫,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种下希望的种子。

名师名校结对拔穷根。2018年册亨县本科上线人数294人(含特长生),高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我州名师名校结对帮扶的效果。兴义一中把册亨民族中学纳入教育集团校管理,派驻干部进驻学校,全面帮扶。兴义八中组织望谟民中领导团队入校跟岗学习,搭建两校校本研修互动平台,开展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研究的培训、高考备考指导、送课上门、观课议课等活动。兴义中学在党建统领、学校管理、德育先行、教学改革、课程设计、教研教改、智慧校园、文化建设、校本研修九个方面展开对晴隆民中帮扶活动。

强化教育保障拔穷根。制定出台《教育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实施方案》《黔西南州教育精准扶贫脱贫规划方案(2016—2020)》《黔西南州极贫乡镇教育脱贫攻坚工作方案》《黔西南州新市民计划确保入学就读实施方案》《黔西南州教育局关于脱贫攻坚“减贫摘帽”教育保障督导工作方案》《中共黔西南州委教育工委2018年脱贫攻坚夏秋攻势行动方案》等一揽子政策,特别是,黔西南州委教育工委成立以来,在兴仁市顺利通过减贫“摘帽”评估验收的基础上,加大脱贫攻坚教育保障工作力度,为安龙县减贫“摘帽”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强化教育保障中,加大对党风廉政建设、项目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力度,实行州教育局副处级以上领导分县包保,对督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并将整改落实情况按规定时限报告责任领导。各县(市、新区)将项目细化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建立“四个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销号清单、问责清单)、“四级台账”(个人、村、乡镇、县市)和“四张卡片”(个人、村、乡镇、县市),采取动态管理、责任到人、台账推进、挂账销号、层层明白的办法扎实有效推进,确保按时间节点推进,使教育脱贫攻坚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保障。

“教育扶贫在路上,知行合一拔穷根。”打赢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攻坚战,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志”的总思路,敢于担当,善于探索,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脱贫攻坚交出一份教育扶贫拔穷根的满意的答卷。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