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部: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

--------------------------------------------------------------------------------
点击次数:2493  发布时间:2018-11-20 10:27:24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对校园欺凌的分类、预防、治理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了中小学生欺凌事件,让人触目惊心。有的校园欺凌事件中,不仅有打耳光、强脱衣服等暴力行为,还录下视频在网上传播,让被欺凌者深受其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校本该是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但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的发生,不仅让青少年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在网络的发酵下,也容易形成舆论热点,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因此,教育部门高度关注校园欺凌事件。

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在全国开展了为期九个月的专项治理。

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旗帜鲜明地表明了积极防治校园欺凌的态度。

为促进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2018年定为中小学生欺凌防治落实年。《实施办法》也正是积极落实中小学生欺凌防治的应有之举。

校园欺凌现象之普遍,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了校园欺凌报告,其中收录了18个国家10万年轻人的数据,显示全球学生中25%的人曾经历过欺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针对10个省市中小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可是,在此之前为什么校园欺凌并没有引起重视呢?

一是对校园欺凌的定义不清,很多时候都被认为是同学之间的打打闹闹和开玩笑。就在半年前,网上传出湖北某中学女生遭同学轮流掌掴的视频,当地教育局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回应仍是:同学之间并无矛盾,是开玩笑的行为。

有的时候,在学校受到欺凌的同学回到家里,告诉父母自己受欺负了,家长们也会觉得是同学之间的小事情。

什么是开玩笑?什么是欺凌?什么是暴力?没有明确的标准,没有统一口径,在处理上会出现很大的偏差,很可能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埋下隐患。

二是对校园欺凌的责任主体规定不清。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家长的责任?对于有的恶性事件已经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如何介入,对未成年人案件应该怎么处理,并没有特别清晰的规定。

广东出台的《实施办法》中,值得关注的两个点:

一是从孩子心理的角度明确了校园欺凌的分类。

就拿起绰号来说,以前被人叫侮辱性绰号,许多学生只能吃哑巴亏,一些学校和家长也大多认为是学生太调皮,但是,对青少年来说,往往会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所以,现在明确了这样的行为就是欺凌。

二是加重了惩戒的分量。

学校对于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在进行批评的同时给予惩戒,严重者可以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

现代教育理念中过多强调爱与自由,学校和家长对于孩子以批评教育为主,很少惩戒。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并非犯错时不惩戒,不追究责任,让他们明白违法违纪必究,欺凌和暴力害人害己,才能引导他们不参与欺凌,反抗欺凌,让校园欺凌没有滋生的土壤。

《实施办法》的出台让校园欺凌防治有据可依,但要加强执行力度,将防治工作落到实处,还需要政府、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长期、细致的工作和共同努力,在适当时候完善相关立法,这样才能减少和消除暴力,让青少年健康成长。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