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主办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珍·古道尔《大地的窗口》等获奖

--------------------------------------------------------------------------------
点击次数:2299  发布时间:2018-11-6 17:22:20

 

2018年11月5日,由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主办的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揭晓“年度十大自然好书”。国际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大地的窗口》、自然文学作家刘先平《续梦大树杜鹃王》分获“年度国际作品奖”和“年度华文原创奖”两项大奖。50多年来坚持在一线研究和守护中国野生动物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获年度致敬奖。

“在西方,流传着一句名言:没有中国的杜鹃花,就没有西方园林的丰富多采。37年里,他一次次登上高黎贡山,穿越山川湖河、森林峡谷,记录与研究大树杜鹃王,追寻歌颂生命的美丽,同时呼唤人类的生态道德良知。” 这是年度华文原创奖颁奖词对《续梦大树杜鹃王》作者刘先平的介绍。

80岁高龄的刘先平先生在颁奖现场和读者分享了他的写作心得,“我在大自然当中探险40多年,写了几十本书,其实我只是在做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我坚信只有人们以生态道德来修身、治国,和谐之花才会遍地开放。”

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孙利军为刘先平颁奖。“我们举办‘中国自然好书奖’,就是为了传递更多的自然知识,唤醒更多的人认知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孙利军说,“我们希望它能带动全中国的自然写作者,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让更多公众关爱自然,也希望通过它让喜欢自然好书的人、喜欢跟自然亲近的人,更好地相聚在一起。”

“中国自然好书奖”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指导,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主办,深圳市越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以“推广自然阅读理念,传递和谐自然生态和在地人文关怀”为宗旨,是国内首个关于自然好书的大型评选和推广活动。

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中国内地出版的,以自然为写作主体,兼具科普性、文学性、思想性、设计品味良好的图书作品。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著名作家阿来等7位专家评审,从本年度近三百本优秀自然类图书中评选出了“十大自然好书”。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教育室副主任祝真旭认为:“好的书籍可以启发心灵,培养人们对自然的热爱,更倡导关怀和行动,倡导一种责任心。”

“中国自然好书奖不只是展示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对宇宙的洞察,更重要的是非常了不起的教育,对所有人都是教育的课堂,”深圳市委外宣办主任韩望喜说。

“自然好书的愿望是向公众推荐有严谨、科学态度的,有人文情怀、推动现实变革,惠及百姓生活的自然好书,奖励那些有思想、有远见、有文采的作家。”中国自然好书奖发起人南兆旭介绍。

除了两项大奖外,德国历史学家安德烈娅·武尔夫的《创造自然》、中国作家年高著作的《四季啊,慢慢走》、美籍古生物学家苗德岁的《给孩子的生命简史》等分获“年度思想奖”、“自然文学奖”、“年度童书奖”等。

值得一提的是,《彩虹汉字丛书·触摸阳光草木(盲文版)》责编姜海涛获年度编辑奖,这是国内难得一见的专门为盲人群体设计制作的书。姜海涛在领奖中说,期望这套图书能够给盲人朋友架起一套领略汉字文化之美的彩虹,“大自然最常见的阳光、花草对盲生有自己的感受方式,他们看不到花开,却想触摸花开的声音。我们选取适合盲生理解,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汉字解读大自然,使盲点和图形在正文中做到完美结合,克服了以往的盲人图书触感不足和寿命过短的问题,最终实现可触摸、可听、可看,帮助全盲、弱视力和明眼读者共读一本书。”

除了十大自然好书外,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还特设置了“年度致敬奖”,致敬那些不仅坚持自然写作,还坚持用行动在生态环保领域做出特殊贡献的人物。深入秦岭17年进行大熊猫研究,50多年来坚持在一线研究和守护中国野生动物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获评首个“年度致敬奖”。

曾获年度BBC野生动物艺术家大赛亚军的插画师翁哲,特别为获奖者在荣誉证书上绘制了不同的国家保护动物的手绘图,传递和谐自然生态和在地人文关怀的理念。

颁奖典礼后,中国自然好书奖组委会还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十个城市举行自然好书分享和推广活动,给读者提供与作者面对面的分享机会,将自然好书的力量辐射到全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自然阅读与自然写作中来。

附:

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获奖名单

1、年度国际作品奖——《大地的窗口》

作  者: [英]珍·古道尔

译  者: 杨淑智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7-9

颁奖词:一本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著作。在非洲长达三十余年的研究,为读者擦亮了窗上的玻璃,看见黑猩猩——这一现存生物里和人类相似度最高的物种的行为和生活细节,透视了人类行为的自然属性和人性本身。

2、年度华文原创奖——《续梦大树杜鹃王》

作  者: 刘先平出版社: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年: 2018-7页  数: 263

颁奖词:在西方,流传着一句名言:没有中国的杜鹃花,就没有西方园林的丰富多采。大树杜鹃只产于中国云南的高海拔地区,自发现以来就吸引了全世界博物学者的目光。37年时间里,刘先平先生一次次登上高黎贡山,穿越山川湖河、森林峡谷,记录与研究大树杜鹃王,追寻歌颂生命的美丽,同时呼唤人类的生态道德良知。

3、年度思想奖——《创造自然》

作  者: [德]安德烈娅·武尔夫 译  者: 边和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  出版年: 2018-5

颁奖词:饱含激情的文字与详实的考证,带领读者穿越了两个世纪,跟随伟大的博物学家洪堡的脚步丈量世界、定义自然。洪堡是超越时代最耀眼的存在,是科学史上的枢纽,他革新了人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将自然定义为相互关联的生命之网。

4、年度传播奖 ——《海错图笔记》

作  者: 张辰亮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出版年: 2017-10

颁奖词:聂璜是清代的“博物君”,将那个时代奇趣的海洋生物汇成一部广受欢迎的《海错图》。今日的“博物君”用现代的科学方法鉴定、考证、分析,创作出了幽默诙谐的《海错图笔记》。在隔代的对话,古今的碰撞中,不仅可以看到知识的更新,也不难发现中国海洋环境的恶化和变迁,警示世人该如何行动。

5、在地关怀奖——《中国鸟类图鉴》

作  者:  赵欣如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8-6

颁奖词:长久以来,中国观鸟爱好者的“红宝书”是英国的马敬能博士于2000年编写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时隔多年,由中国本土作者团队编写的《中国鸟类图鉴》终于诞生,通过大量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将1400种鸟的信息、彩图、分布图浓缩进了一本可以轻松塞进行囊的实用工具书,是中国本土原创的博物学著作的一个里程碑。

6、自然文学奖——《四季啊,慢慢走》

作  者: 年高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17-10颁奖词:年复一年,四季流转,在繁忙的都市中,年高对身边的风物悉心观察与记录,用200余幅手绘和清新的文字,展示了城市里的自然,自然里的城市,为我们提示了一种生活的可能,诗意不止在远方的行走,还有身边的发现。

7、年度视觉奖——《听化石的故事》

作  者: 王原,葛旭,邢路达等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年: 2018-5

颁奖词:化石是生命的史诗,是远古时代的生命留给今人的线索。《听化石的故事》用优雅灵动的文字、图画和设计,用古生物学家亲口讲述的音频,为读者打开了时空隧道,穿越了五亿年脊椎动物“从鱼到人”的演化历程。是互联网时代科普传播的经典案例。

8、年度童书奖——《给孩子的生命简史》

作  者: [美]苗德岁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年: 2018-6

颁奖词:每个孩子自出生开始,都会对生命充满好奇和疑问。生命从何而来,是什么造就了今日缤纷的生命,生命的未来又去向何方?在美国已经生活了37年的科学家苗德岁,将生物、地理、历史、考古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巧妙地贯通起来,用孩子爱听的方式讲述生命的历史。借此年度童书奖,向苗德岁老师,向所有用各种美好的方式为孩子普及科学知识的科学家们致敬。

9、自然生活奖——《云中的风铃》

作  者: 张海华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副标题: 宁波野鸟传奇出版年: 2017-11

颁奖词:当亲近自然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每一片土地都会妙趣横生。张海华十多年来在宁波对野鸟进行观察记录,讲述一片土地上的鸟与“鸟人”的故事。对自然的深情和赞美,恰似云中的风铃,在空气中激荡起其他自然爱好者的共鸣,也唤醒了读者对于本地鸟类生存现状的关注。

10、年度编辑奖——《彩虹汉字丛书·触摸阳光草木(盲文版)》

作  者: 张一清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年: 2017-11

颁奖词:在中国,全盲和低视力群体约有1700万人,是新西兰总人口的3倍。在图书市场繁荣的今天,盲人的阅读资源却远远不足。我们习以为常的汉字,在盲人的生活中却是“最熟悉的陌生”。 《触摸阳光草木》是一本可以触摸、聆听、阅读的书,付出巨大心血的策划、编辑和制作,散发着出版行业的人性之光。

年度致敬奖——潘文石

颁奖词:38年前,他深入秦岭开展了长达17年的大熊猫研究,推动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花甲之年,他深入广西,挽救了珍稀濒危的白头叶猴种群;近古稀之年,他亲身实践,破解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难题,在北部湾守护了中华白海豚的家园。他曾说,因为读书让他向往荒野,至今与荒野为伴。而今,81岁高龄的他仍在野生动物保护的一线,出版了一系列自然好书传播与记录他的研究发现,感召着一代代年轻人投身到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致敬潘文石教授!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