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新问题不妨多元求解

--------------------------------------------------------------------------------
点击次数:2166  发布时间:2018-8-27 13:06:17

 

炎炎暑期将过,新学期就要来了。各地大学校园将陆续迎来新生,不同的是,今年高校将第一次集中迎来00后大学生。据统计,浙江大学今年招收的6000余名本科新生中,00后新生占了74.3%,最小的出生于2003年。很显然,00后已经成为大学新生的绝对主力军。

不久前,腾讯发布了“00后研究报告”,揭示了作为“独生二代”“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的独特价值观。00后生活的社会环境物质生活优越,中学时期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渐成趋势,家庭管教更民主……时代的变迁对00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他们早早地认知自我,权威感更低,对平等的理解更深刻,不管是在物质还是观念层面,都有很强的自主性,而且更愿意表达、表现自我。在知识学习层面,移动互联网的便利让他们可以更高效地尝试不同领域,扩展知识宽度、开掘知识深度。

当他们集中进入大学校园,也就意味着教育的对象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大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打个比方说,如果还沿用10年前的教案,用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方式,便可能难以赢得00后新生们的认同,更不用说让教育的力量抵达他们的心灵深处。

同样,对于00后来说,刚从高考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学开启青春的新起点,也要准备迎接新变化、新挑战。一如新华网刊文所言:“优异的高考成绩只代表你的昨天,期待你整装待发,以奋斗的姿态开启新的征程。”

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会给教育带来新挑战。继今年2月教育部等4部门启动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工作以来,校外培训乱象得到了有效治理。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公布,《意见》对办学资质、办学条件、师资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有人担心,培训机构资质门槛的抬高,将导致一大批不符合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退出市场,而如果家长校外培训需求依然旺盛,很有可能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抬高家长教育支出。

对此,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及时做出调整,综合施策、多元求解,比如建立课后服务机制,利用现有场地、设施,在课后开展发扬兴趣特长、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放学后有好的去处,获得多元化的成长。当然,降低家长的非理性教育支出,还需要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行动推向深入,改变家长和学校教育被绑架的“剧场效应”,缓解教育焦虑,并继续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真正把虚火过旺的培训需求降下来。

身处急速变化的时代,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层出不穷、而青少年又属于运用新技术、使用新产品、接受新观念最活跃、最前沿的群体。教育环境、教育政策、教育对象的变化,带来的必然是新问题、新挑战。

以手机使用为例,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手机成为教学常用工具。“老师布置作业,用手机;同学间讨论交流,用手机;查阅资料,用手机;甚至遇到不会做的难题,第一反应还是找手机。”这种状况已然成为青少年的学习常态。但是手机既可以是助力成长的工具,也可能沦为消磨意志的玩物,它在带来便捷和高效的同时,也给家长制造了新的困扰,甚而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也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有关。不只在中国,在英国、比利时、希腊……几乎全球的家长都在为孩子过度使用手机而发愁。对此,《光明日报》便刊文追问:“离了手机,还会学习吗?”

教育技术力量在不断进步,但是技术究竟发挥怎样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使用技术的人,如何运用技术,又把技术运用到什么层面。如果对手机等设备的使用不过是停留在布置作业、搜索资料等基本功能上,而无法触及移动教育、移动学习的本质,那不过是虚有其表。追赶教育信息化潮流的同时,如何不被潮流所吞噬,如何促进新技术与传统教育和管理理念的融合,在变与不变之中把握好方向和尺度,同样是今天的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

不管时代怎么变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改变,培养学生闯荡未来社会能力的目标不会改变。但是成长环境、技术背景、教育政策都在发生改变,这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工作者、家庭以及社会因时而变、顺势而为、多元求解。

《中国教育报》2018年08月27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