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诚信教育永远没有完成时

--------------------------------------------------------------------------------
点击次数:2570  发布时间:2018-8-20 13:05:22

 

虚构实习经历、谎报实习时长,部分大学生暑期实习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日前被媒体曝光。媒体调查显示,86.8%的受访大学生指出暑期实习流于形式、单纯“刷”简历的现象较为常见。

与学生的不诚信行为相比,更令人心忧的是,这类报道在舆论场中并未引起多大波澜。有人认为,实习经历造假算不得什么大事,何必大惊小怪?这或许是因为这些人把注意力过多放在了“实习经历”上,觉得实习并非严肃的职业行为,却忽视了“虚构”“谎报”的性质——这就是造假,就是不诚信。

实习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或许并未给社会或他人带来严重危害,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对这类行为熟视无睹。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心理暗示,即偶尔在一些小事上存在不诚信行为无伤大雅。当有些学生突破了这层心理上的防线,接下来的问题就变得严重:他们固然始终知道不诚信行为是错误的,但他们对于“小事”的定义却可能会不断变化,慢慢地,诚信的底线不断被压低,尤其是当不诚信行为可能带来的收益越大,对人的诱惑也就越大。不知不觉间,一些人的失信行为,已远不是批评两句、罚酒三杯可以解决的了。比如,有大学生找人代写论文或抄袭的学术造假行为,以及利用虚假个人信息骗取各类贷款乃至欠贷不还等严重失信行为,媒体近期也多有报道。

“勿以恶小而为之”,古人的告诫,正针对此。

因此,诚信教育永不过时,而且永远没有完成时。十几年前,因为一次高考作文题,全社会曾掀起一波关于诚信问题的大讨论。多年过去,我们发现,一些不诚信行为尤其是发生在学生群体中的不诚信行为,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更严重的问题或许在于,一些不诚信行为的危害没有引起公众的警醒和反思,从而使得失信行为有所蔓延。那么,一些学生的失信行为难道说明他们个人品质有严重问题吗?恐怕不能简单地一棍子打死。部分青少年学生缺乏诚信意识,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问题,而是与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简单来说,社会上尤其是与教育相关领域的一些造假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干扰了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判断,给他们做了错误的示范。

青少年学生和哪些社会组织打交道比较多?自然是培训机构和打着各种教育旗号的社会组织。比如,近来有媒体报道,一些培训机构打出开发脑潜力的广告,可让孩子具备蒙眼识物、超速记忆甚至过目不忘的特殊能力,有机构推出的为期10天的课程开价近2万元。

“蒙眼识物”的骗局存在多年,媒体屡有曝光,但一些家长和学生仍不辨真假。这其中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值得深思,学生在接受“蒙眼识物”训练时,培训机构的老师会对他们进行洗脑,并诱导他们蒙骗家长,让家长误以为这类培训真的有奇效。这是骗局中最恶劣之处,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父母都肆意蒙骗,还有何诚信可言?

在教育领域,有些造假行为屡禁不绝,甚至已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每年的8月中旬,高考招生录取进入尾声,这是落榜考生最心焦也是“野鸡大学”招生人员最为活跃的阶段。最近有媒体报道,“假大学”“假中专”花样百出、屡禁不绝。可能有人会觉得,现在信息那么发达,怎么还会有家长、学生上当呢?事实上,骗子们依然是在利用信息不对称做文章。有业内人士指出,虚假大学如今在城市地区已很难骗到人,但由于信息流动有滞后效应,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便成了“假大学”广告轰炸的主要目标。

监管部门对此当然不会坐视不管。比如,据《扬子晚报》报道,因虚假宣传,今年4月,南京有关部门下发通知,取消南京交通科技学校2018年招生资格。但到了6月,该校换了一个名字:新领航职业学校,又开始招生。这类学校经常在工商部门注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尤其是职业学校的主管、监管部门多样,多头管理导致难以统一归责,这就给了“假大学”“假中专”生长空间。

诚信教育既是校园围墙之内的事,根源却更在围墙之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诚信教育固然必不可少,但诚信绝非只是教育问题,它与社会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唯有构建和不断完善人人讲诚信、对失信行为“零容忍”的社会诚信体系,才是破解青少年失信行为最有效、最持久的方案。

《中国教育报》2018年08月20日第3版 版名:中教评论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