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广玉
今年6月,参加人生第二次高考的李一峰,考出了712分、云南省理科排名第八的好成绩。他拒绝了清华和北大的邀请,选择了四川大学口腔医学(五年制)专业。此前,李一峰因为不喜欢中国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加上转专业不顺,失去目标后,虚度光阴,放纵自己,最后挂科学分达到10分。去年10月,再有一年就本科毕业的他,选择从中科大退学,重新参加高考。(8月6日澎湃新闻)
以退学重考的方式对不喜欢的专业说不,并非李一峰一人。此前,以青海省理科前5名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周浩,也因为对所学专业没兴趣,选择从北大退学,随后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学习数控技术专业。幸运的是,周浩从北大退学,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李一峰尽管第二次高考被录取,但对所学专业仍然感到茫然,面对记者采访,他坦承“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李一峰遇到的困惑,与其教育和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在第一次填报高考志愿前的18年里,从村小、乡中学直到县高中,老师教他的是函数周期、连词成句,父母对他说的最多的是“好好读书,跳出农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给予他的职业规划教育几乎为零。包括李一峰在内的不少学生高中毕业时,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特长是什么,职业概念也非常模糊。有的人大学毕业找工作时,依然充满迷茫。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一项调查显示,82.22%的受访者感到“毕业焦虑”,其中52.08%纠结于继续深造还是工作,即将进入职场的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从事什么职业。
应该看到,目前从社会到学校,再到家长和学生个体,对职业教育规划的认知均显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虽然提出学校为高中生提供职业教育,但不是强制性要求,处于升学压力之下的学校也不积极落实;至于家长,尤其是农村地区或者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很少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难以给予孩子职业教育。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高三学生对高考志愿中专业的了解程度为“一小部分”和“全不了解”比例高达75.2%。
“人生的路很漫长,关键处却只有几步。”对李一峰这样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缺少向上的动力和能力,却苦于不知该如何选择努力的方向。为避免更多学子陷入这样的困境,亟需相关部门提高认识,在中学阶段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为李一峰们传授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尽可能少走一些人生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