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了,中国家长又开始焦虑了?
--------------------------------------------------------------------------------
点击次数:3080 发布时间:2018-8-8 11:19:29

最近有一档名为《少年说》的节目收视率飙高。
节目中出了一位少年英雄,他叫薛正塬。其英雄之举在于为同学们抱打不平,替同龄人高呼“我们的培训班太多啦!”


振臂一呼,八方响应。原因在于事实如此。
据薛正塬说,班里的同学似乎被“浸泡”在培训班中,放学后、周末时、暑假间,无一不与培训班相伴。
孩子们的自由时间受限,这让人们不禁感慨,但让人们感到诧异的是,这位优秀的学生薛正塬,竟然没上过任何培训班。即便没有培训班,不也培养了一位口才了得,颇具侠义心肠的孩子?
现在,已步入暑假,又到了“浸泡”在培训班中的好时间。说起来,孩子们“闻假色变”,家长其实比孩子更“害怕”暑假。害怕只一个暑假的时间,自家的孩子就与别人家的孩子相去甚远;害怕只一个暑假的时间,孩子就会“玩忘了”所有知识点;害怕只一个暑假的时间,离一本的分数线又远了一些。这些害怕,最终导致的是家长的教育焦虑。
焦虑的根源是激烈的竞争
快节奏的时代,瞬息万变的市场,时时刻刻不在甄选着最优秀的人才。为了抢占先机,高分就是契机。要知道,2018年全国高考人数高达975万,仅河南一省人数就接近100万。当近千万学子面对39所985高校的选择,“一分就是一操场的人”,听起来不像是个玩笑了。
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中,家长们变得不知所措。在他们眼里,能做的就是为一分而搏。搏的途径就是时间和钱。比如恨不得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当然更是不惜万金。高考培训班的火爆程度就着实让人刮目相看。一位高三考生家长向记者透露,虽然女儿成绩很优异,但为了最后的冲刺,为了能再多拿几分,采用了“一对一”的辅导方式,两个月已花费近20万元。

如此的时间与金钱比拼,任谁能不焦虑?特别是在忘记竞争本质的情况下。因为深陷竞争之中的人,往往只怕输,却不懂得要怎样才能赢。
学生参与竞争,本质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未来多些选择。包括选择理想的大学、感兴趣的专业、热衷的职业等。但矛盾的是,学生往往直到高考结束之后,报学校选专业之时,才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而这未来的选择更是凭借分数高低而定。不知道究竟是学生选择了未来,还是分数替学生选择了未来。
家长也被裹挟进这竞争之流中,他们的目的只是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同样矛盾的是,学生的高分没能换来能力的提升,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孩子的人生最终暗淡无光。
换言之,能力才是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核心因素,才是竞争力的来源,而分数只能衡量卷子答得好坏,却衡量不了人生的成败。
什么才是缓解家长焦虑的良方?
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十足的竞争力。
既然竞争力不是分数而是能力,那么,具体又是哪些能力呢?概括来说,应该是学术能力、思辨能力、沟通能力、自我认知、利他精神。这五大能力也正是国际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相信不少家长也都意识到能力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切实提升孩子的能力仍觉困惑。就以思辨能力为例,题海战术很难对思辨能力的提升起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思辨能力重在思考,重在不断寻问“为什么”并尝试独立解答。比如针对一部文学作品,认真听讲、记笔记,分析中心思想,背诵重点段落,这并不是处理文学作品的正确方式。“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这篇作品”“如果续写要如何进行”,这些问题才是思考的关键。也正是在这样的训练下,学生看待事物的角度会大有不同,学会反问、学会反思,思辨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升。
要知道,能力的提升意味着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变快,意味着可以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意味着可以多角度的解决问题,难道这不是高分数的根源吗?

融尚私塾创始人Nini
如今有不少优秀的教育者在追问教育的本质,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融尚私塾创始人Nini就是其中之一,她曾说,“最成功之人,必定是拥有国际视野之人,而并非高考分数高的人”。这也很好地阐明了能力与分数之间的关系。
因此,家长的教育焦虑,要对症下药。
—— 信息源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