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名校跨域突破 教育“时差”归零

--------------------------------------------------------------------------------
点击次数:2437  发布时间:2018-7-25 13:42:02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写好教育奋进之笔 特别报道

名校集团化,曾经是杭州教育的一张名片。

早在2004年,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到2017年底,全市教育集团从2004年的28个发展到356个,成员单位1333个,主城区中小学名校集团化覆盖面达82.3%,幼儿园覆盖面达74.3%。

但随着新老城区融合以及下辖县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家长们眼中,杭州的教育有了“时差”感。这一“时差”,指的是杭州新老城区学校之间,城区与下辖桐庐、建德、淳安之间,在教育质量、优质教育资源上的对比落差。如何进一步缩小新老城区以及城乡之间的教育“时差”,成为杭州教育的必答题。

怎么办?近两年,杭州市从推动优质资源供给侧改革入手,开启新一轮名校集团化改革:从县域均衡走向市域均衡。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杭州市教育局把这一轮改革称为新名校集团化。

名校出市入县

浙江省桐庐中学副校长何国民依稀记得3年前招考季时内心的焦灼。随着高考成绩和高校录取分数线的发布,市内高中成绩单像镜子一样,照出了县中的颓势。桐庐中学虽上本率不低,却迟迟难有质的突破。“家长用脚投票”,好学生渐渐流失到杭州市内或周边区市。

“稍有经济能力的家长,都会选择送孩子跨区域上学。”杭州第二中学副校长邵江良将之归结为城市的虹吸效应,但周边区县涌来的教育需求对城区学校承载量的冲击也让他很无奈。“为满足新城区居民对好学校、好教育的需求,杭二中将原先的12个班扩至13个班,但还是无法满足全部的需求。”

与此同时,桐庐、建德、淳安等杭州下辖县(市)学校的遭遇,却与城区学校形成“冰火两重天”的对局。“调研时发现,县中的生源质量下降,教师流失情况严重。”杭州市教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章潘彪分析,直接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县中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尤其是在浙江新高考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的当下,县中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求方面缺口较大。“没有好高中,好学生在小升初、初升高阶段就会流失。”

对此,杭州市教育局局长沈建平的构思是,以县中为点进行名校集团化模式创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流动。“地方上的高中带起来了,改革的效应就会传递到初中和小学,从而推动杭州教育的一体化。”

为盘活县域教育资源,杭州市教育局鼓励市属高中名校出市入县,在建德、桐庐、淳安三县(市),与县(市)高中组建紧密型教育集团,推动城区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向县(市)延伸。

2015年下半年,桐庐中学正式加盟杭州第二中学教育集团,桐庐县分水高级中学与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签约合作办学。市属高中名校与县(市)高中在合作办班(设立桐庐中学“创新班”、分水高中“励志班”)、师资建设(名师工作站)、管理交流(进入领导班子参与管理)、竞赛和备考指导(竞赛教练专业指导)等方面深度互动。随后,杭州第十四中学与淳安中学、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与淳安第二中学、学军中学与建德严州中学也相继结连理。目前,杭州市跨区域跨层级市域普通中小学名校集团已有22个。

“如果没有与杭二中的跨区联姻,流失的情况还会愈演愈烈。”何国民庆幸,通过与杭二中的结盟,桐庐中学度过了低谷期,“优秀学生和教师都能留下来了”。而桐庐的故事,也成为杭州市政府主导的新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的一个注脚。

由此,杭州市名校集团化办学打破了县域界限,开展城乡互动,杭州教育启动了由县域均衡向市域均衡转型的新名校集团化战略。

教师跨层转编

“市内名校与县中的结盟,不同于原先较为松散的集团化办学形态,而是两校间建立起紧密型教育共同体。”邵江良介绍,2015年杭二中与桐庐中学订立合作办学协议后,针对桐庐中学的师资短板,2016年即选派学校特级教师张永久、物理教研组长胡亦民、数学竞赛指导教师李鸽到桐庐中学任教。目前,两校已经合作招收了三届创新实验班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输出名师,能更好发挥鲇鱼效应,促进教师交流,带动桐庐中学教师队伍的发展。”不仅如此,何国民还发现,杭二中名师资源的持续投入,也给家长们吃了“定心丸”,愿意让孩子留在桐庐读书,桐庐中学办学进入良性循环。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杭州市教育局与桐庐县政府的一个大胆尝试:创新教师编制管理模式,实现教师编制跨层级划转。

“根据以往城乡互助办学经验,师资是最棘手的问题。”杭州市教育局工委委员、巡视员熊群峰说,随着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的深化与发展,出现了牵头学校人员编制紧张,支教和本校工作难以兼顾的问题。“输出教师的编制在本校,本校师资紧张,想要招人却苦于没有编制。”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编制问题,合作办学将变成“空中楼阁”,实效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集团化办学长期无法突破的“天花板”。而桐庐县委书记毛溪浩与杭州市教育局的一次协商,则为“天花板”的打开提供契机。

“我们开始在桐庐进行编制划转试点,让固化的编制系统流动起来。”章潘彪回忆,经过商定,桐庐县腾出一定的事业编名额,划转至杭州市本级,专项用于两地间的合作办学、师资互派。

为让更多教师跨城乡流动起来,杭州市教育局、市编委办牵头协调桐庐、建德、淳安三地教育、编办、财政等部门,从当地教师编制中分别一次性划转27、15、18名事业编制至杭州市本级。选派到受援学校工作的教师,在受援学校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学年。若双方合作终止,则跨层级编制调整停止执行,相关事业编制从市本级重新划回原地。划转编制导致的超编问题,在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内部逐年消化。

“划编后,名校输出教师的工资待遇还会保留本校待遇,而且当地政府也设立专项资金,解决交通、住房、激励等问题。”熊群峰补充,“市教育局也会在教师职称评定上予以倾斜来激励名校集团化办学牵头校,并在财政上安排发展专项经费。”

据杭州市编制跨层级划转协议,名校集团化办学的牵头校可以统筹使用划转的编制。“学校可以用这些编制招录新教师,缓解本校运转压力,也可以根据结盟学校的需求,代招、代培新教师,为合作办学储蓄师资力量。”邵江良说,名校能吸引优质师资,在培优教师方面也相对成熟,能更好地服务于集团化办学。

在何国民看来,正因为有这项政策的支持,市属名校愿意持续性派出精兵强将,所以合作办学才达到原来短时间、临时性的教师交流所不能达到的实质性效果。

师培触网互联

随着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师资融通的作用愈加凸显。杭州市教育局发现,教师跨层级转编,虽搅动县域教师队伍建设“一池春水”,但市内名校与县中点对点的合作办学,在城乡教师交流的覆盖率上还不达标。“还没有完全发挥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最大潜力。”熊群峰说。

于是,在合作办学基础上,杭州市教育局设立教师流动专项资金,市级“名师乡村工作室”经市教育局年度评估合格后,由市财政给予每个工作室3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特级教师所在学校可每年安排不少于4万元的工作经费,支持特级教师下乡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等帮扶工作。

但这样点对面式的教师培训,名师、受训教师在正常教学工作之外,还需拿出固定时间培训学习,且培训无法常态化。有什么方法可以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同时,又能使教师培训学习的时间更加灵活?

“互联网+”的浪潮倏忽而至,“网上的名校集团化”成为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新热词。杭州市教育局鼓励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核心校,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搭建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优质教师资源、课程资源的共享。集团内学校教师在名师工作室之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在线学习,与名校优质教育资源零距离,时间和空间上也更加自由。

作为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核心校,学军中学的“网上学校”一直很忙。在校长陈萍看来,“网上学校”甚至比线下还忙。由于在线学习和培训不占用教师上课时间,而且学习内容更丰富,学习方式更便捷,集团内学校的教师可利用晚上、双休、寒暑假学习,教师在线率很高,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这一做法,被杭州市教育局形象地称为“教师走网”。与传统的名师坐镇工作室模式相比,“教师走网”更显弹性。“打破了教师流动与人事关系和工作岗位的相互依附关系,人财物的制约不再是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拦路虎。”章潘彪赞道。

通过信息化手段,杭州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城乡,让更多教师和学生享用到优质教育资源。杭州市教育局投入1400万元,推进以名师公开课、网上名师工作室、一师一优课、微课学习在线点播系统等为代表的教育视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比如,到2017年,杭州市全面实现从小学到高中全学段各学科名师公开课微课学习网上点播服务,建成100个精品名师网上工作室等。

“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熊群峰说,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径和新空间就在信息化、智慧化。“名校集团化战略继续发展,将会进一步通过技术带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

短评

逼出来的新思路

2004年开始的杭州名校集团化改革,较好解决了县域范围优质教育的均衡难题,在全国也产生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杭州新老城区之间、市区和远郊区县之间的教育差距愈加明显,名校集团化改革的效果也受到百姓的质疑。

杭州市正在进行的新名校集团化改革,不仅正面回应了百姓的关切,更重要的是在体制机制方面有所创新:没有突破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就不会出现名校出市入县,更不会出现基础教育的市域均衡;没有突破教师编制的层级限制,就不会出现名校教师的市管县用,也不会出现名校教师农村支教的良性循环。

更为可喜的是,杭州新名校集团化改革,借助了先进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平台。市域教育均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优质教师资源的短缺。新城区、远郊区县与中心城区在优质师资上的差距,有望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加以解决。这或许正是杭州人所推崇的互联网思维。

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先锋,杭州市目前碰到的问题,相信全国许多地方正在或在不久的将来也会碰到。杭州市目前正在进行的新名校集团化探索,相信也会对其他地区有所启发。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25日第1版 版名:要闻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