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银龄讲学计划为农村教育注入活水

--------------------------------------------------------------------------------
点击次数:2498  发布时间:2018-7-25 13:40:31

 

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引入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退休教师,前往农村等贫困地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师生进行讲学,有助于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水平,化解中西部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长期稀缺、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银龄讲学计划实施方案》,以自愿、择优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募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甘于奉献的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为农村学校提供智力支持。此举旨在让优秀退休教师“老有所为”,带动提升受援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管理能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每年新增老年人600万到800万,年均增幅3.3%,远高于总人口年均6.6‰的增长速度。据统计,2017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口超过老年人口总量的3%。在600多万离退休科技人员中,70岁以下的低龄健康老人约占70%。由此可见,在新增老龄人口中,富有事业心、责任心、崇高感的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如何充分利用这批宝贵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重要议题。

据了解,2003年以来,全国老龄委就在全国范围组织实施“银龄行动”,引导发达地区老年知识分子,以支教、助医、支农、扶贫、科技援农等专项行动支援西部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和提升老年知识分子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热情。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银龄行动”已成为老年志愿服务行动的知名品牌,取得了积极成效。以“银龄行动”为代表的老年专业价值认识和开发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举例而言,老年科技专家在知识传播、技能传授、科普宣传、治病救人、生产攻关、技术改造、科学养殖种植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智力优势和技能优势。

由教育部、财政部协同推进的“银龄讲学计划”,经由成都等地的试点探索,以三年为实施周期,计划在全国范围招募1万名65岁(含)以下的优秀退休教师,到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县、国贫县、省贫县、深度贫困县,贫困的民族县、革命老区县、边境县等地,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进行形式多样的讲学活动,包括开设公开课、研讨课或专题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协助学校做好教学管理和开展教研活动等,以期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示范引领与辐射作用,缓解农村学校优秀师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等矛盾,这无疑是一项惠及农村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为了让“银龄讲学计划”可持续发展,新近出台的实施方案采取以需为本、自愿择优的原则分期实施、一年一签。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跟踪评估并鼓励考核合格的教师连续讲学。对于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同时,保留现有人事关系、退休待遇的前提下,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向讲学教师发放工作补助、交通差旅费等工作经费,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教学设备和生活条件。通过经费、政策和条件保障,确保经验丰富、热情高涨的退休讲学教师真正安得下心、定得下神、放得开手脚,成为建设农村教育的一支生力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建设教育强国,需要高度重视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农村地区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引入一批政治可靠、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良、身体健康、甘于奉献、不怕吃苦、作风扎实的退休教师,前往农村等贫困地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师生进行讲学,有助于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水平,化解中西部农村和偏远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长期稀缺、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家庭拔掉穷根、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有关部门应利用“银龄讲学计划”这一契机,从老龄事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建立好离退休教师的“人才智库”,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老有所为”的服务方式与活动内容,拓宽服务范围与工作空间。

作者:王顶明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8年07月25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