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认真的教育者,从来不开玩笑

--------------------------------------------------------------------------------
点击次数:3264  发布时间:2018-7-24 14:33:56

 

最近听说很流行开玩笑。

比如“中国的国际教育,是个国际玩笑”之类的观点大行其道。细读之下,发现支撑这个论点的论据很简单,大概的意思就是国内如今的国际教育市场就好比菜市场,重要的是把“菜”卖出去,这些“菜”是否可口,是否会拉来回头客,国际教育市场的“卖菜者”从不考虑。

这样的观点博得了吃瓜群众的好评,认为足够犀利也足够有高度。但,这是否是国际教育市场的全貌呢?显然不是,大有以偏概全之嫌。至少,这样的观点伤了认真做教育者的心。要知道,认真的教育者,从来不开玩笑。更何况,教育这件事,开不起玩笑,国际教育也一样。

妄议现实非好汉,书写历史才是真英雄

不得不承认,国际教育领域的确存在问题。的确有教育机构只注重孩子是否能送出去,是否能送进排名高的学校,但对其入校后是否能够适应却不闻不问,这也导致了数据中所显示的,“在耶鲁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完成学业的中国学生有将近1/3”。然而,这是否代表了目前在国际教育领域耕耘的所有人?至少我不这样认为。

国际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确实是当下的“流行语”。但细想之下,究竟何谓国际?在我看来,国际是要跨越语言、文化、背景的,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体系与核心素养。其中的关键在于融会贯通的开放性思维与换位思考的同理心。

那么,这些软素质要如何去测评?这是各国教育者共同面临的议题。从朝阳区教委的未来教育论坛,到美国呼吁成绩单改革的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 (MTC),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者们,尽管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但却都将眼光聚焦于此。这恰恰证明了教育的殊途同归。对我而言,国际教育的魅力和精髓在于通过语言、文化、价值观培养出能够无障碍地沟通、懂得激励且善于合作的一代人。

国际教育者更应该是展现这些核心素养的领军人物。我们坚守的是感性的理解和培育,理性的分析和思辨。我不否认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也同意目前市场上鱼目混珠的现象的确令人揪心,但,教育本身就并非快消品,它需要多年的积累与传承,才能最终沉淀。

如今,我们正处在从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的重要时期,所有人都在努力摸索与完善。不论结果如何,我始终坚信:教育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因此,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批判教育,仅仅能够获得一时的爽快,却难以解决根本的问题且没有实质的意义,更是丧失了国际教育者本应有的敬畏之心与开放思维。

教育不是“过家家”,教育等于未来

没有人不希望中国的本土教育走入“先进”的行列。但要想发展,需要的不是别的,正是国际视野。

作为国内第一批被心“很大很大”的父母从公立学校空降到私立寄宿美高的小白鼠,我也曾有过困惑与不解。那时的我还很小,虽然很快地过了语言关,很快地熟悉了美国文化,很快地学会模仿美国学生的行为,甚至模仿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但我依旧感觉自己无法完全融入国外的环境。

直到我接触到一个词——“1.5代移民”(“1.5类人”),我终于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挥之不去的疏离感。1999年,UCLA的人类学家Kyeyoung Park第一次使用这个词来描述在美国逐渐增长的韩国移民人口。2004年,Rubén G.Rumbaut博士对在国外长大的美国人的语言能力、教育和职业生涯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应该有一个更加准确的名词来描述那些既非第一代移民也非第二代移民的群体。之后,社会学家David C. Pollock提出了“第三文化的孩子”(TCK)这一概念,用来描述在非本国环境下度过了自身重要发展阶段的群体。

终于,我有了属于自己的群体。

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下,TCK并不少见。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想要在不同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的生活对于TCK而言并不容易。我经常穿梭在截然不同的社交圈内,国内的朋友会认为我已经变成了一个ABC(美籍华人),美国的朋友则会问我为什么如此痴迷拉面和韩剧。有时,评论可能是善意的赞美:“哇,你的英语听起来像母语一样地道!“但有时,也有可能是伤害和冒犯。

直到我完成了在美国的学习,在韩国的交换学习,在纽约和香港的工作,我才逐渐意识到自已已经有了可以在不同人面前游刃有余处理一切的能力。我发现自己对周遭的一切有了更多的认识,似乎掌握了变色龙的技能,只不过我改变的不是颜色,而是文化。

英国广播公司(BBC)最近的报告指出,在由自动化主宰的未来世界中,最受欢迎且不可替代的核心技能是创造力、沟通能力和建立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有趣的是,TCK成长在一个原本就对发展这些核心竞争力大有裨益的环境中。当然,TCK会有游离和孤独的感觉,但他们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他们可以随意选择,思考自己究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去什么样的地方,同时,又随时随地在内心深处寻找家的感觉。对我来说,TCK才是真正的国际公民。

回头想想,成为TCK的旅程中,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城市、国家都有功劳。开明的家庭给了我强大的内心,国内的公立学校赋予我核心的身份,美国的高中和本科传授了西方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城市的经历打开了我的视野和人脉网络……我知道,国际视野的培养会是一辈子的功课,要用一生去修炼。

回归到“耶鲁1/3的中国学生不能完成学业”的数据上来,问题不在于美国的教育,而在于孩子本身国际化核心能力的缺乏。如何去培养这些能力,和老师的国籍无关,真正有关的是对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不断钻研与提升。

教育不是为了培养CEO,而是为了成就自我

国际教育被诟病的,不光是过程,还有结果——“无非是向国外输送了一些合格的打工者而已”。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因为印度向国外输送的是一些合格的CEO。这是一个属于“精英”的评判标准——以CEO率论英雄。

事实上,用来评判国际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我是否感觉幸福。

有这样一个例子。大致意思是说在餐馆遇到一对父女,女孩因为小提琴考试没有通过而感到非常伤心,但孩子的父亲告诉她,“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帮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其实,这位父亲想要告诉孩子的就是,获得成就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但获得幸福是人生的全部。这与真正的国际教育想要做的是完全一致的。

当一个孩子走出国门,走进一个非本土化的社会,但是却可以与周围众人侃侃而谈,可以独自生活、工作,可以有自己的梦想并努力付诸实践,可以赢得朋友的尊重,可以思念着故乡并为故乡做出贡献,这些才是国际教育想要实现的。因为能够做到这些,证明国际教育成功培养了一位优秀的国际公民,也教会了孩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幸福。

换言之,谁说做了CEO就一定幸福?谁说打工者就一定不幸福?教育的目标从来不是培养人中龙凤,教育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让孩子学会生活,而后反哺社会。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科技发展得太迅速,能够跟上这种变化的人,才是时代所需要的人。国际教育诞生于这个时代是偶然,但更是必然,因为这是一个最需要国际化思维的时代。我们都是在国际教育领域摸爬滚打的摆渡人。对于教育,我们始终怀着感恩与敬仰之心,始终不敢停止脚步,始终拼命努力着。我们只希望能够回馈这个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的国际化社会。

认真的国际教育者,他们正在忙于思考问题,没有时间开玩笑。

)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