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互联网+教育”为起点公平提供支撑

--------------------------------------------------------------------------------
点击次数:2254  发布时间:2018-6-12 10:24:00

 

日前,李克强总理在宁夏考察“互联网+教育”发展状况时表示,“互联网+教育”是促进起点公平的有效手段,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走进”名校名师课堂,大大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他还要求有关部门加大投入,解决当地网速慢、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等困难。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的基础教育,就是享有“起点公平”。让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有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是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之基本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面对打赢攻坚战的重大任务,教育扶贫任重而道远。改善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破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难题,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教育而言同样如此。进入新时代,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愈发凸显,东中西部的教育发展水平不一,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依靠中西部地区自身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差距。但是,当教育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改变便可能迅速发生。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了“互联网+教育”:“要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强调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近年来,“互联网+教育”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互联网已然成为一支改变教育的重要力量,以慕课、微课程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时空和学校围墙的界限,使得优质课程资源得以共享,从而推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促进了教育公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慕课大国,上线慕课数量达到5000门,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突破7000万人次。超过11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

在基础教育领域,中西部地区学校的校舍等硬件设施条件大为改善,然而师资等软件条件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和教育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解决乡村教师“派不出、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境,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实现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之目标,“互联网+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通过信息化技术,搭建在线平台,打通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输出的通道,将优质课程资源带到偏远地区孩子的面前,不仅可以解决偏远地区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确保课程开足开齐开好,还可以引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互联网+教育”,先进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也在传播、落地、生根。比如,引入“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可以推动贫困地区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变革,由此带来教学生态和学习生态的转变。同时,学生利用“互联网+教育”平台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的学习过程,潜移默化之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进一步发展“互联网+教育”,要求继续改善中西部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同时,重硬件建设轻资源服务、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低、服务机制不健全、对教育教学支持不到位等问题仍普遍。基础设施完善之后,解决软件短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显得更为紧迫,这对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创新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必须顺应这种变革与挑战,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在岗与脱岗相结合等方式对农村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我们应当充分体认这一点,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为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缩小区域差距、校际差距,让优质教育资源、先进教育理念打破时空限制,在最偏远的角落也能落地、生根,为每个孩子的发展铺就厚重的基石,为社会公平提供坚实的起点支撑。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18年06月12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