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摸底基础教育:供需缺口在哪里

--------------------------------------------------------------------------------
点击次数:1800  发布时间:2018-3-13 16:00:02

 

编者按 

    中国教育在线日前发布《2017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从近年中小学生的存量基础来看,未来几年高考报名人数将继续保持稳中略降的发展态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连续6年下降。同时可以看到,近10年来,我国民办学校规模扩大,而中小学校外辅导市场则进入疯狂增长阶段。 

摸底基础教育:供需缺口在哪里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即日起,本版将结合该《报告》陆续就我国基础教育整体状况、民办教育发展现状、中高考改革推进情况以及基础教育中现存问题等,展开观察讨论。 

    1.教育投入连续5年保持4%以上,资助学生人数、金额整体上升 

  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比例为4.22%,这是自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从1997年开始,基础教育各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连续20年实现增长。从投资效率看,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无论是班额还是生师比,已接近或优于教育部相关标准。

摸底基础教育:供需缺口在哪里 

  数据来源:教育部 制图:中国教育在线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12年至2016年,各教育阶段全国累计资助学生(幼儿)4.25亿人次,累计资助资金总额近700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达4780.61亿元,占资助总额的68.48%,近70%。

    近5年资助学生人数及资助金额整体上升 

  2016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幼儿)、义务教育、中职学校、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学生9126.14万人次(不包括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比上年增加692.87万人次,增幅8.2%。全国累计资助金额1688.76亿元(不包括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比上年增加128.51亿元,增幅8.24%。通过梳理2012年至2016年资助情况可以看到,资助人数及资助金额整体呈上升趋势。

摸底基础教育:供需缺口在哪里 

  数据来源:教育部 制图:中国教育在线 

  具体到各个学段,我们看到,义务教育成为资助政策最全、覆盖人数最多的学段。2016年资助情况为:

  学前教育,共资助幼儿619.36万人次,资助金额68.18亿元。义务教育,1.38亿在校生全部享受了免学杂费政策;1.28亿学生享受了国家免费教科书政策,财政安排资金167.4亿元;3400万学生享受了营养膳食补助;1563.83万学生享受了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助金额165.11亿元。普通高中共资助学生1158.47万人次,资助金额167.50亿元,比上年增加28.21亿元,增幅20.26%。中等职业教育,共资助学生1502.66万人次,资助金额332.13亿元。高等教育,共资助学生4281.82万人次,资助金额955.84亿元,比上年增加107.87亿元,增幅12.72%。

  通过梳理近5年各学段资助情况,资助人次及资助金额基本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学前教育、普通高中近5年资助人次逐年增加,义务教育寄宿生资助人次基本保持平稳态势,中职资助人次随学生数量的减少呈下降趋势,高校资助人次随学生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财政投入连续两年超千亿,是资助资金主要来源 

  通过梳理近5年学生资助金额的构成情况,财政投入及学校和社会投入两项都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从2015年开始,财政投入连续两年投入超千亿元,学校和社会投入连续两年超500亿元。

  学生资助资金中,财政投入是资助金额的主要来源。在近5年学生资助资金中财政投入占比持续保持在65%以上。同时我们看到,学校和社会投入资金的持续增加。

    2.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平稳发展,喜忧并存 

    学前儿童入园压力仍大 

  自2004年起全国学前儿童入园人数连续增长12年后,2016年首次下降,同比减少86.76万人,入园人数为1922.09万人。不过,根据新生儿趋势、毛入园率的情况来看,学前教育仍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增长趋势不会因此改变,学前儿童入园压力依然很大。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4%,同比提高了2.4个百分点。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要达到85%。

  受入园人数持续增加的影响,学前儿童在园人数从2004年开始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6年学前儿童在园人数44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149.03万人。

  与此同时,幼儿园数量也基本保持了连续15年的增加。从2002年的11.18万所增加到2016年的23.98万所,增幅超过100%。

    结构性问题是中小学师资不足的主要原因 

  受学龄人口的影响,自2004年起全国小学招生人数一直保持在1700万人左右。2015年开始出现反弹迹象,当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增加了70.62万人,达到1729.04万人;2016年全国小学招生人数再次增加23.42万人,招生人数达到1752.47万人。

摸底基础教育:供需缺口在哪里 

  湖北襄阳小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卡片。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反弹迹象更早、更加明显,连续下降16年后,2014年开始止跌回升。当年小学在校生9451.07万人,同比增加90.52万人;2015年小学在校生9692.18万人,同比增加241.12万人;2016年再次增加220.83万人,达到9913.01万人。

  与此同时,小学阶段教师数量也连续3年增加。2014年至2016年分别增加了4.93万人、5.12万人、10.40万人,2016年小学阶段教师数量达到了578.91万人,创近15年来的新高。

  相较于教师数量的增减,小学阶段生师比并未出现明显性变化呈现止跌趋稳的态势,目前生师比基本处于17:1,已经优于教育部公布的19:1。但因为存在结构性矛盾,在一些地方教师与编制紧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2016年全国初中招生1487.17万人,同比增加76.14万人,这是全国初中招生人数连续15年下降后首次回升。全国初中招生人数在2000年达到最高峰2295.57万人后,快速下降,2004年、2005年,招生人数下降规模连续两年超过百万。近年来,下降规模趋缓,2015年下降规模减至36.80万人。

  初中在校生人数也基本保持这一趋势。2003年初中在校生人数达到6690.83万人后逐年下降,下降规模基本都在200万—300万。近年来呈现明显的止跌趋稳态势,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下降规模小于百万,2016年更是小幅增长17.42万。

  与招生人数、在校生总量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初中阶段教师数量从2003年起一直保持了平稳态势。2003年为346.7万人,2016年为348.78万人,13年间仅增长两万人。

  受在校生总量下降、教师数量趋稳的影响,从2003年起,初中阶段生师比持续下降,从2003年的20.5:1下降到2016年的12.4:1,总体上已经优于教育部公布的13.5:1的标准。但同样因为结构性问题,部分地区仍存在教师编制欠缺、师资不足的问题。

    未来几年高考报名人数稳中略降 

  受高校扩招、中职分流等因素的影响,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并未因初中招生人数的持续下降而大幅减少。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在2005年达到历史最高峰877.7万人后基本趋于平稳,2016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02.92万人。

  与招生人数一样,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在2005年达到历史新高的2409.09万人后也基本趋于平稳,在校生总量保持在2400万人左右,2016年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为2366.65万人。

  伴随着招生人数、在校生总量的趋稳,高中教师数量在经历数年的大幅增长后,从2007年起增幅也开始趋稳,年增幅在2%左右。2016年全国普通高中教师173.35万人,比上年增加3.81万人。受在校生总量趋稳、教师数量增加的影响,从2005年开始普通高中生师比持续下降,到2016年下降至13.65:1,与教育部公布的12.5:1的标准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人之后急剧下降,直至2014年起开始止跌趋稳。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共940万,与上年持平。根据近年中小学生的存量基础来看,未来高考报名人数将继续保持稳中略降的发展态势。

    中职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差距持续加大 

  中职招生人数在2010年达到历史高峰的870.42万人之后开始急剧下降,2016年下降至593.34万人,较2010年减少277.08万人,降幅高达31.83%。

摸底基础教育:供需缺口在哪里 

  数据来源:教育部 制图:中国教育在线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来中职招生人数的下降幅度在减小,但与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差距持续加大,2016年这一差值已扩大至209.92万。

  差值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中职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人数比例在持续下降,这一比例已经由2009年的51.1%下降至2016年的42.49%。

  从2005年至2016年普通高中与中职入学率看,普通高中入学率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14年至2016年入学率基本维持在56%左右。中职入学率在2010年达到峰值后开始持续下降,2015年至2016年基本维持在42%。

  与此同时,中职在校生总量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总量的差距也在扩大,已从2010年的最小值188.84万扩大至2016年的767.64万。

  受招生人数下降的影响,从2009年开始,中职学校数量也在持续下降,由2008年的1.48万所减少至2016年的1.09万所,9年间降幅高达26.35%。

    3.民办教育快速发展,为教育资源增加有效供给 

  近十余年,我国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弥补了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办幼儿园数量占全国学前教育的比例为64%,民办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在校生持续10年增长,小学、初中学校数量也从2013年开始缓慢回升。

    我国民办学校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阶段 

  2016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10万所,在校生4825.47万人,近十年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逐年增长。对比2006年,2016年民办学校数量增长83%,在校生人数增长109%。

  截至2016年底,我国民办学校主要集中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园数量占民办学校总量的90%以上。

  近10年民办幼儿园发展势头强劲,2016年民办幼儿园数量达到15.42万所,较2006年增长了105%,在园儿童数量达到2437.66万人,较2006年增长了214%。民办幼儿园数量占全国学前教育的比例为64%,为缓解入园难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办义务教育增长趋势平稳,民办高中规模保持稳定 

  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11万所,比上年增加325所;在校生数量1289.15万人,比上年增加72.40万人。其中民办小学数量占全国小学数量的7.4%—7.5%,民办初中占初中阶段学校数量的11.7%。

  民办小学数量从2006年至2012年持续下降,由0.61万所下降至0.52万所;2013年开始回升,2016年民办小学数量回升到0.6万所,实现连续4年增长。民办小学在校生数量近10年平稳增长,由412.09万人增长至756.33万人,增幅达84%。

  民办初中学校数量从2006年至2012年缓慢下降,从2013年开始回升,2016年民办初中学校数量增至0.51万所;民办初中在校生人数十年间缓慢增长,由2006年的394.06万人增至2016年的532.82万人,增长了138.76万人,增幅达35%。

  截至2016年底,民办高中学校0.28万所,在校生279.08万人,整体发展趋势平稳,在高中序列人口下降的情况下,基本保持了规模稳定。

  民办中职学校发展情况与公办中职学校一致,民办中职学校数量从2010年开始持续7年下降,由2009年的0.32万所减少至2016年的0.21万所,8年间降幅达34%。在校生从2009年的318.1万人下降至2016年的184.14万人,降幅达42%。

    低龄留学热致民办国际学校快速发展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54.45万人,同比增加2.08万人,创历史新高。

  2016—2017学年,在赴美留学的35万多名中国学生中,读本科的占40.7%,读研究生的占36.6%,读本科的中国学生人数已连续3年多于读研的学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在美留学生就读层次从研究生向本科生转移,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在本科阶段出国留学。

  计划本科出国留学的学生大多会选择在国内公办高中国际班或者民办国际学校完成高中阶段学习。近些年,教育主管部门对公办高中国际部办学政策收紧,但热度仍然不减。如北京地区部分公办高中国际班录取分数线连续几年居高不下,甚至超过普通班分数线。

  公办高中国际部招生政策收紧、计划紧缺,让很多家长将目光转向民办国际学校,导致民办国际学校招生数量及学校数量快速增长。

  通过梳理上海11所民办国际学校2017年招生计划得知,其中4所学校招生计划小幅减少,3所学校招生计划保持不变,4所学校招生计划增加。在4所招生计划增加的学校中,上海市民办和平中学、上海枫叶国际学校较2014年分别增长了300%、150%。

  通过对比近两年国际学校数量发现,2016年公办高中国际部数量较2015年略有下降,民办国际学校数量较2015年增长53%。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