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新时代高等教育如何作为?杜玉波、林建华、邱勇这样说

--------------------------------------------------------------------------------
点击次数:1640  发布时间:2018-3-13 15:59:06

 

 怎样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高校发展如何与国家和地方发展相结合?高校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听听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代表、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代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代表的观点。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代表:

  优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 加快“双一流”建设

  完善“双一流”评价“中国标准”,构建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长效机制

  杜玉波说,对“双一流”的认定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建设。“双一流”建设从方案设计之初就强调不是终身制,不是固化的,要根据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评估。这种管理和支持机制的目的就是推动建设高校拿出成果、有所作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地。因此,必须构建支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长效机制,引导高水平大学持续健康发展,其中科学评价是核心问题。

  杜玉波指出,中国特色的“双一流”评价体系,首先要扎根中国大地,在适当借鉴国际经验和指标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建立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的“双一流”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把中国特色跟世界一流目标融合在一起,着力解决好国家和民族面临的时代问题。其次要突出服务国家需求、强化实践标准、淡化数字化指标导向,突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价值的评价。还要聚焦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把一流本科教育作为评价导向,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使命。

  ■ 坚持服务导向,大力提升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杜玉波说,高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加主动地支撑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抢抓机遇、超前布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高对区域发展的支撑和服务能力。

  杜玉波建议,一是建立完善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机制,进一步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科学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强学科专业与市场结合的紧密度。二是大力健全协同育人、科研育人机制,推动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广泛实施产学合作育人,汇聚社会资源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三是大力增强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探索实施高校科技服务国家战略行动,谋划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临床医学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在高校建设布局,进一步支持高校建设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和大成果。

  ■ 提升中西部高校发展内生动力,优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

  围绕中西部高校如何进一步发展,杜玉波建议,一是规范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国家层面出台意见,进一步引导高校在人才竞争中突出国际视野,突出“高精尖缺”的导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支持计划应当进一步加大向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西部、东北地区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倾斜的力度。二是加大东部高校对口支援中西部高校力度,更多安排东部高校一流师资、一流学科平台、一流教育资源与西部高校实现共享,真委派专家、真拿出技术、真提供平台,确保取得实效。三是优化中西部地区高水平大学建设布局,在部省合建中西部高校的基础上,站在优化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把对中西部高校的支持和资源倾斜落到实处。

  ■ 把地方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为地方高校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杜玉波说,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大背景下,各地应该把支持地方高校发展摆到增强当前和未来区域发展动力的高度上,帮助解决难题、克服瓶颈,加快提高水平。一是加快落实“放管服”,建议各地尽快提出“放管服”的实施细则,同时加强科学监管、优化服务,让“管”和“服”两个轮子都转起来,帮助高校把办学效益更好地发挥出来。二是加大对地方高校的经费支持力度,结合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参照中央高校生均拨款系数,实施地方公办普通高校生均财政拨款基准定额,探索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基础的学科专业建设长期支持机制,建立地方公办高校稳定的经费拨款制度。三是加速推动地方高校产教融合发展,以产教融合为导向,引导地方高校更主动对接产业需求,加快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真正做到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联动,同时将一些“点”上的经验模式化、制度化并做好推广。

  ■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释放高校发展活力

  杜玉波认为,要真正深化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是把该放的真正放到位。针对高校反映比较多的编制、岗位管理、进人用人、职称评审、基建审批等“老大难”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协同,对准问题,瞄准需求,消除“堵点”。二是把该管的真正管起来。改革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的有效性,用好信息公开等社会监督手段,探索建立高校依法自定规则、政府监管落实、违规者退出的新机制。三是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监测机制、科学的监督抽查制度和教育基本质量监测体系,让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从过多过苛的要求、僵硬的考核、烦琐的表格中解放出来,为高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代表:

  将大学发展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之中

  “将大学的发展,融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发展之中,是中国大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也是独特的优势。”林建华说,一方面,国家的发展为学校提供了很多资源,国家兴旺发达,大学就能够获得强大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大学扎根中国大地,主动聚焦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问题,努力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人才,提供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北京‘四个中心’的建设和大学的发展是非常契合的,这样的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林建华说,北大一直努力服务北京、融入北京,“最近我们正在积极地推进北大与中关村科学城的进一步合作,特别是在北大周边,打造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我们也在积极参与怀柔科学城的建设,通过一些重大科研设施的建设,深度融入到科学城的建设中。”

  林建华说,“从学校自身来讲,我们希望,未来的北京大学有两种特征,一是平静如水,就是要把校园环境和学术氛围建设得更好,更加宁静、和谐,使老师能够静心教学科研,使学生们能够安心学习。另一种特征是激情似火,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深入地融入到北京和国家的发展当中,通过对国家和地方发展的贡献,增强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代表:

  高教改革发展要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重大工程,是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关键举措,其成效将代表国家高等教育的高度。”在邱勇的视野中,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高等教育格局发生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因而,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一定要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

  “‘双一流’建设要有中国特色,但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的中国一流大学,而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这就需要在引领性、独特性、社会贡献率等方面有所体现。”邱勇解释说,要更加突出大学的引领性,将大学建设为创新高地和文化高地;要更加突出大学的独特性,将独特性融入办学理念、育人模式、治学治校方法之中;要更加突出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率,将发展视野拓展到为国家、世界、人类的发展作出大学的贡献。

  “21世纪的大学要有全球视野,要能在全球范围获取资源、吸纳人才,这对中国大学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邱勇说,清华大学在2016年发布了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战略,其核心是提升学生的全球胜任力。通过吸引更多全球学者来清华,让更多学生有机会走向世界,在提升国际合作办学程度的同时提升学校管理体系,从而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建设。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