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法治是教育舆情治理的核心思维

--------------------------------------------------------------------------------
点击次数:1782  发布时间:2018-2-6 10:09:59

 

近年来,教育领域频繁爆发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涉及校园安全、招生就业、师德师风、教育公平等问题,引发社会热议。

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人们对于各级各类教育问题的普遍关注,使教育领域成为热点舆情高发地带。如何对教育舆情进行科学治理,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舆论氛围,成为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

教育舆情治理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透过表面的迷雾和喧嚣,准确辨识和读懂舆情背后隐含的利益诉求、人心所向和公道所在。为此,应切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尊重教育舆情传播规律,将法治思维贯穿于教育舆情治理全过程,全面提升教育舆情治理法治化水平,科学引导舆情走向,平息舆情事件给社会带来的非理性情绪,努力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当前,我国网民基数庞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可见,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已高度耦合,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舆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逐渐走向趋同。针对教育舆情传递出的负面信息,政府管理部门不能再固守早期网络治理实践中的惯性思维,对舆情信息一味采取技术管控手段限制其传播。只有树立法治思维,才能有效实现网络空间法律规制和公民权利维护二元框架下的良法善治。

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导原则,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作为教育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舆情治理必须遵循法治化原则,运用好法治思维,构建好网络法治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为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化指明了方向。首先,要加快推进网络立法进程,健全网络治理法律体系,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配套法律规定,让网络信息传播和网络空间治理有法可依。其次,要强化网络空间执法力度,完善网络执法手段,并注重对个人信息保护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再其次,要推进法律规制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结合,系统建立舆情监测、数据挖掘、舆情分析研判、舆情预警和舆情引导等一整套规范化的舆情治理体系,确保教育舆情治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教育舆情热点事件之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引发全民热议并广为传播,是因为事件集中反映了社会公众长期关心关注的教育领域某一难点热点问题,击中了人们在追求优质教育资源过程中的种种痛点。教育舆情传播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真实的民生诉求。因此,教育舆情治理的关键就是要理性分析教育舆情事件折射出的社会矛盾和民生诉求,抓住教育舆情现象和事件反映的本质问题,在教育舆情爆发后的第一时间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并积极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处理。如学生遭受不公平和安全威胁方面的舆情,应首先视作法律问题来考量;造成一定损害后果的,应以国家赔偿制度为基础,加大对受害者的赔偿力度;积极关注执法和信息披露过程中对教育舆情事件当事人隐私的保护,以免造成心理上的二次伤害;及时吸取某一特定教育舆情事件中的经验教训,除了健全问责机制外,还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学生权益保护体系,等等。教育舆情治理的关键就是争取人心,只有善用法治思维,科学运用法治化的权威资源和治理方式,关注、挖掘和解决人民群众迫切的教育诉求和优质教育供给之间的突出矛盾,才能不断积累和培育社会情感资源,增进社会信任,提升人们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在众声喧哗的网络空间,教育舆情热点事件难免存在着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人肉搜索等网络传播不良现象。除了要积极构建和完善与网络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网络司法体系,还应继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网络信息传播的底线意识,坚决遏制违法有害信息网上传播,不断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构筑网络信息传播的防火墙,为风清气正的教育舆情传播生态保驾护航。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8年02月06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