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关于印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
点击次数:1943  发布时间:2018-1-29 13:56:08

 

教师司函〔2018〕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现将《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供工作中参考。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2018年1月22日

  附件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8年工作要点

  2018年教师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以落实党中央《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为抓手,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做出深化教师工作改革总体部署,写好奋进之笔、完成得意之作,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一、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开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新征程

  1.出台《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着眼于未来五年目标任务,放眼于2035年长远发展,就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切实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等重要工作做出总体部署。

  2.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制定各部委分工方案,筹备召开工作会议,加强媒体宣传,组织专门宣讲,开展政策解读,加强指导监督,推进地方打通落实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最先一公里”,推动全国各地教师队伍建设踏上新征程、开创新局面。

  二、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党的建设,确保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3.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广大师生凝聚在党的周围。坚定广大教师理想信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问题。

  4.推动教师战线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纳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识才、爱才、用才,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5.加强教师工作司党组织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认真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驰而不息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抓好作风建设。继续办好教师工作杏坛,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加强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为广大教师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三、启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动教师教育在历史交汇期实现全面振兴

  6.大力支持师范院校。遴选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印发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建设标准。改进和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

  7.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启动教师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计划,提倡教师磨炼“三字一话”,强化教学基本功训练,示范引领高素质教师培养。继续出台若干领域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实施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职教教师、高校教师国培计划,引领带动各地教师全员培训。

  8.应对新技术变革。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探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支持教师决策、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推动新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有机融合,实行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建立教师随时可学、随地可学的常态化发展机制。启动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创新培训平台,大力提升教师新技术应用能力。支持部分学校引入人工智能教学实验,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变革。

  四、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大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涵养

  9.完善师德建设制度。研究制定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列出负面清单,重申师德红线,推动各地各校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设一批师德教育涵养基地,开展理论研究,构建课程标准,组织丰富活动。

  10.加强师德宣传教育。调动相关方面参与,延展“中国好老师”行动,抓好师德师风源头教育。继续选树宣传全国重大教师典型,大力弘扬新时代教师高尚精神。组织开展西迁精神学习宣传活动。支持创作反映教师队伍新形象新面貌、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和文艺作品。

  11.厚植尊师重教文化。把尊师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打造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继续做好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遴选活动,落实相关优待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对教师出资奖励,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12.强化师德师风考核。修订师德标准,选树师德标杆,推动师德考核,让师德考核优胜者得到褒奖,让师德考核不良者受到鞭策。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和定期通报制度,营造风清气正教育行风。

  五、持续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提升教师队伍治理能力

  1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动各地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召开全国幼儿园教师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加强和规范中小学教师招聘工作,研制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文件。推广示范区典型经验,深化“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推动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

  14.深化教师管理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出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研制中等职业学校、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教师岗位管理改革,研究修订中小学、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意见。

  15.加强中小学校领导人员队伍建设。推动落实中小学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选优配强中小学党支部书记,遴选一批“中小学校领导人员队伍建设”改革示范区,激发学校管理者办学治校活力。

  16.推进教师管理信息化。督促指导各地深入应用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举办教育大数据与教师管理信息化专题培训班,遴选发布优秀工作案例,开发教师工作网上评审功能模块,推动教师信息定期更新,探索建立教师队伍大数据,以信息化推进教师治理现代化。

  六、打好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攻坚战,有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17.强化乡村教师培养补充。扩大实施“特岗计划”,优化实施管理工作。加强乡村教师尤其是紧缺领域教师培养补充。整合东中西部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优质资源,建立乡村教师校长发展对口帮扶机制。召开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暨“三区三州”教师对口帮扶工作会议。

  18.扩大乡村教育“对口援助”。实施“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选派4000名内地教师赴新疆、西藏支教。完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选派优秀教师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支教服务。

  19.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大力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教学资源引入乡村学校课堂。国培计划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三区三州”倾斜,落实乡村教师校长培训指南,提升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实效。

  20.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地位。推动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在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全覆盖基础上,推动各地扩大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惠及更多乡村教师。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巩固乡村青年教师队伍。继续为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七、推动完善教师激励措施,增强广大教师的获得感

  21.完善待遇保障机制。指导各地开展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情况调研,研制中小学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价值和工作绩效。

  22.加强教师表彰。提高表彰层级,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教师国家荣誉制度。统筹协调、精心组织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工作,对一批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进行国家奖励,引导教师专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书育人能力。

  23.维护教师权益。推动对教师依法从教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健全教师权益保护长效机制,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推动教师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建设。

  八、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4.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各地各校重视和支持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地方本科院校新入职教师国培计划,组织实施师范院校教务处处长能力建设国家级培训。加强高等学校各类人才的支持与管理,开展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培训。

  25.深化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推动各地各高校调整教师考核评价导向,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结合实际制订本校教师考核评价实施细则。发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开展高校职称评审全面下放后相关监管工作。

  26.促进高校教师做出贡献。适应“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新需求,研制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召开全国“双一流”建设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综合改革工作会议。认定新一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设计标识,开展挂牌,引领示范,将宣传、表彰与支持相结合,探索建立教师团队可持续发展机制。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回应高校教师合理诉求,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后顾之忧,推动薪酬改革措施落地,加强教育教学行为管理,选树高校教师工作案例。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