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教育精准评价将重塑教学生态

--------------------------------------------------------------------------------
点击次数:2046  发布时间:2017-12-25 10:17:00

 

党的十九大期间,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要重塑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方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开展学情分析和学习诊断,精准评估教学和学习效果,变结果导向的“单一”评价为综合性、过程型的“多维度”评价,由仅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注重能力素质培养转变。上述表示其实也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精神。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第56条明确要求“对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指标体系,进行监测,改进教育教学。”而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中,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

  就教育评价的具体需求而言,学生可能会问:分数代表我的水平吗?我的优劣势在哪?如何提高?教师最关心的可能是: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如何?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校长最渴望知道的或许是:如何测评各年级、班级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特征?如何测评教师的教学水平与需求?如何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要对上述问题作出比较科学准确的解答,构建一套严密的教育评价体系必不可少。在笔者看来,区域特征、学生特性、教师特性、学校管理和地方政府政策以及学生学业水平、行为表现等,都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因素。要让评价体系真正达到精准,上述因素还需进一步细分。仅以学校管理为例,就包括校长领导力、校园氛围;学生特性则包括认知水平、学习策略、学习动机、情绪智力、学业负担、人际关系等;教师特性包括教学胜任力、效能感等。教育评价的实现路径,就是通过多元评价、精准测量,全面呈现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类参与者的理念、行为、能力、水平,厘清群体间关联与因果作用的逻辑。

  对于校长和教师来说,精准掌握每个班级、每位学生的优缺点,再“对症下药”,采取富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手段,自然有助于实现管理与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既是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教育评价的核心价值所在。面对学校的迫切需求,教育评价的科学性自然是重中之重,而科学性的建立,必然离不开精准化测量。

  在笔者看来,教育教学的具体诊断框架,涉及学生的生理系统、心理系统和环境系统等,每个系统又包括一系列子系统,比如心理系统包括调控、认知、个性、动力等子系统。而具体到学生的学习诊断层面,则包括记忆力、注意力、推理能力、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细化指标;再具体到学习风格,则有听觉型、视觉型、动觉型、触觉型、群体型、个体型等。这些看似烦琐的指标,却是保证教育评价科学性不可或缺的要素。与学生相似,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测评同样包括一系列具化指标,涉及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自主性、专业发展能动性、专业发展环境支持、教学效能等。

  在科学进行教育测量的基础上,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伴随监测可对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表现、师生互动等课堂行为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等进行完整记录。

  在定量测量与行为记录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分析技术、教育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诊断,最终形成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模型,为针对性课堂教学、精准化教师培训、科学化教育科研等,提供科学、客观、精准的支撑。

  展望未来,笔者认为,教育评价必将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动力,在这一进程中教育评价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一是评价机构的权威性、测量评价技术的先进性以及对一线教学的有效性将日趋重要。二是学业与非学业评价、结构型数据采集和非结构性数据采集需求协同发展。三是教育评价与教育信息化紧密结合,测量评价及教育数据分析会成为统一入口、多个终端、多维用户、多层功能的一体化智慧教育平台的核心。四是人工智能技术或将带来教育评价的革命性变化。

  (作者系北京译泰教育测评研究院副院长)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