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怎样的行规?

--------------------------------------------------------------------------------
点击次数:2409  发布时间:2017-7-11 11:06:56

 

艾萍娇

    7月9日,江苏常州本地论坛上有女孩向年轻男子下跪磕头的图片,引起不少市民的热议,据说这是常州某培训机构的老师收徒时直播的场景。有人对这种“磕头拜师”的做法嗤之以鼻,但也有人认为不应过分上纲上线,传统文化传承离不开仪式感。

    磕头拜师,这样的新闻,近年来不少。每一次,争议都一样,赞成与反对者各有各理。而这一次,反对磕头拜师者,可能对自己的反对也感到有些气馁,因为磕头的和“享受”磕头的,居然都是30岁不到的年轻人。换言之,磕头拜师已经传承下来。这和之前老师傅要小徒弟跪拜、磕头是不一样的。

    为此,需要思考的问题是,磕头拜师,是值得传承的传统文化,还是糟粕?是个体之间的选择,还是需要纠正的有违现代文明的陋习?如果这些问题不搞清楚,那磕头拜师会在某些群体中无意识地“传承”,对师道尊严的理解就会撕裂。

    在笔者看来,磕头拜师,虽然被认为是传统文化拜师学艺的重要仪式,但是,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社会,不仅仅是学艺,同其他现代教育一样,应该倡导师生人格平等,教育学生追求独立、自由、突破、创新,否则,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社会是难以创新发展的。从这一角度说,从事传统文化教育者,要有自我创新的意识。

    问题也随之而来,要不要创新是不是个人的选择?假如个体自愿选择磕头、跪拜,那么,如何对待这一仪式?近年来,所有被舆论质疑的磕头拜师仪式,当事人都回应称这是双方自愿,之后就不了了之。

    而且,所有行跪拜礼的当事人,还会提到这是“行规”。从传统角度说,这可能是。但行业在发生变化,应该有什么样的新行规,应该由行业委员会制订。这其实是对磕头跪拜这一仪式进行明确定义,是传承还是消除的关键所在。

    总体而言,在目前体制内的学校,偶尔还有搞跪拜的活动,但是,这类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原因在于这受师德规范与教育现代化制约,不管是跪老师,还是跪父母,都不被舆论支持。但是,在民间学艺方面,却没有相应的“行规”规范——所谓的“行规”,往往是某些民间人士自己收集整理或者自创,并没有由行业委员会制订,比如相声委员会,结合传统文化、现代教育,建立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新行规。每当当事人提到这是行规时,批评者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但又因为自己是外行,也就不便再多说什么。

    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比如,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师徒关系”,有人说和现代学校教育的“师生关系”就不同,但是,究竟不同在哪里?是师徒关系强调“师门”,强调师傅的权威,对师傅的服从吗?如果这是和现代师生关系的不同,那传统的师徒关系是需要调整的,因为强调教师的权威,弟子对师傅的服从,这强调的是一种依附关系,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会严重阻碍创新,而我国传统文化要获得发展,需要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创意。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但应该传承精华,而非明显阻碍文化创新、创意的过时的突出师傅权威,要求弟子服从管教的师徒关系。

    因此,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行业,有必要制订自己新的行业规范,而不是由有关从业者各自解读,各自传承。客观而言,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热心者,但观察发现,不少传统文化教育,对仪式的重视远大于内容。比如,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搞开笔仪式,说是要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敬畏,把学习当成是神圣的事,这在过去上学读书十分困难,文盲率很高的时代,有这一仪式产生的社会背景,而在读书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新时代,还把学习当神圣的事,对读书保持敬畏,就严重过时了。传统的师徒制,会强调师傅的权威,也因学习的渠道太少,但现在学习无所不在。

    研究制订新的行规,这是任何一个行业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都必须作出的选择,不能时代变了,“行规”还停留在旧时代。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