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发达国家教育的另一面

--------------------------------------------------------------------------------
点击次数:2144  发布时间:2016-11-25 14:48:38

 

  近年来,随着国外教育信息渠道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似乎觉得 “国外的月亮”更圆——发达国家的教育公平又高质,发达国家的学生和家长没有学业之忧,学生能够快乐、轻松地进入大学,成为社会精英。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从学生到学校,从区域到国家,世界各国都存在考核与竞争,发达国家也不例外。例如,美国的公立学校有打分和排名,家长也要面临择校和搬迁的问题;日本的学生要在节假日赶往补习班,以保证优秀的学业成绩;英国各类学校存在着“价格”和“质量”的差异与竞争,少数重点学校也有严苛的入学要求。

  本版邀请对发达国家教育有亲身体验或深度研究的学者和专家,解析他们亲历与观察的国外教育,从不同角度还原发达国家的教育真相。

美国:快乐背后竞争无处不在

李韧竹

  提起美国基础教育的特点,很多国人的第一反应是学生没有课业之忧,家长没有择校之虞,其实并不尽然。在美国生活几年,就会发现很多与原来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的教育现象。

  择校并非个别现象

  由于美国实行就近入学政策,择校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选择社区。

  购买自己的住房之前,美国家长,特别是亚裔美籍家长,会很用心地选择即将居住的社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社区是否拥有高质量的中小学。具体而言,美国的家长在选择新居前,会关注提供中小学教育质量信息的网站,上面列有对各州中小学教育质量做出的满分为10分的评价等级,并以此作为择校的参考依据。一般来说,拥有好学校的社区房产价格远远高于平均房产价格,但不妨碍学生家长趋之若鹜。选择社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择校。

  众所周知,教育经费对于学校的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充足的教育经费意味着精良的教学设施和优秀的教师队伍。美国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的学费、私人捐赠以及基金会资助,而公立学校的经费来源则主要是各级政府的拨款。按照美国的教育经费分担办法,基础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经费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社区的税收,所以,居民纳税多的社区的学校就能够获得比其他学校更多的教育资源,从而保证学校拥有更高的教育质量。

  一般来说,好的社区拥有好的治安条件,多数居民有较高的收入,缴纳高额税收;高额税收为当地学校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使学校能够聘请高质量的师资并提供高水平的教学设施,从而保证学校较高的教育质量;反过来,高质量的学校又吸引更多高收入人群来社区定居,从而增加了税收的数量,形成了经费与质量之间的良性循环。

  快乐教育只是局部表象

  掩盖了很多家庭为孩子拥有光明前途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事实。

  美国的确存在很多随遇而安的学生,在校平均成绩(GPA,是美国学生在校的平均成绩,满分为4分,如果学生选修难度系数大的课程并通过考试,也会得到4分以上的成绩)从来没有超过3分,高中毕业之后或选择上社区大学,或选择直接工作,毫无压力轻轻松松地过日子。据笔者观察,这部分学生中,父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西班牙裔学生占绝大多数。但是大部分美国学生,特别是亚裔美国学生,完全是另一种状态。

  进入以常春藤大学(简称“藤校”)为代表的美国一流大学是众多有志学子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熟悉美国大学招生情况的人都知道,学业成绩并不是这些一流大学招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特长和领导能力是增加被录取砝码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能够进入心仪的大学,美国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公益活动,接受各种特长训练和培养,以增强自己在申请大学时的竞争能力。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流大学的招生要求也对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

  美国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参加学校里的兴趣小组或运动队,如国际象棋小组,学校篮球队等。

  第二种是个人聘请教练或导师来提高孩子的特长专业素养。美国是一个崇尚竞技的国家,选择体育项目作为孩子兴趣培养的家庭比例很高,包括不少美籍华人家庭,为男孩子选择网球、游泳,为女孩子选择钢琴、舞蹈的现象十分普遍。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会为孩子聘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训练和培养,条件一般的家庭也会通过其他途径寻找资源为孩子提供必要的训练条件。同样,除了支付不菲的学费之外,家长依然要承担接送孩子参加比赛和演出的任务和费用。

  第三种是名副其实的补习班。尽管美国大学录取学生时很看重学生的特长和领导能力,但是文化课成绩毕竟是基础和前提。为了在美国高考(SAT或ACT)等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少美国学生都选择上专门的补习学校,因为补习学校会针对入学考试内容为学生提供讲解和模拟训练。

  中小学生并非一概快乐

  高中的孩子学业压力巨大,其中很多痛苦不为常人所知。

  和中国一样,美国的中小学质量也并非整齐划一。尽管美国采取就近入学政策,但同一学区内,进入质量好的公立学校总是要排队很久,进入可以跨学区自主招生的优质私立学校更是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即使幸运地进入了心仪的学校,激烈的竞争也令很多孩子不堪重负。

  美国高中学生的负担本来就很重,不仅要完成规定的学业,预选大学的课程,还要继续自己的兴趣培养,进行公益活动。越是在优秀的学校里,更多出类拔萃的孩子在一起,竞争尤其激烈,其巨大的压力使有的孩子无法承重。最近连续几年,每年都有孩子选择在学校附近轻生。尽管校方采取了很多措施,家长也积极配合,但能否中止这个“魔咒”,目前还不得而知。虽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还是可以看到美国中学生承受的巨大压力,显然完全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快乐教育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基础教育会给人快乐教育的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制度设计。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和要求充分遵从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尊重儿童活泼好动乐于探究的天性,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和接触大自然和社会,从中获得基本常识;在初中阶段开始,加大课业负担,通过提供选修课等方式,让学生发现并强化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选择空间;在高中阶段,在提供选修课的同时提供大学预选课程,满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需求,同时为学生开放各种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为进入大学进一步深造或就业做好准备。另外一个原因是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鼓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李韧竹 单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阅读提示

  本期环球周刊七版文章《美国高中生一年要背112磅的课本,约等于104斤——美国教育轻松无压力只是个误区》进一步微观呈现美国教育现状。

日本:为升学“过劳”学习愈演愈烈

罗朝猛

  美国学者傅高义(Ezra F.Vogel)在其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一书中,一方面满口赞誉日本基础教育的均衡与优质,但另一方面也客观地指出日本教育中的不足,譬如学生把应考作为学习的动机,大多数学生从在校期间开始,就把全副精力放在准备升学考试上;有多半学生一面上学,一面进补习学校学习。

  37年过去了,当下的日本中小学生还在为升学考试而“过劳”学习吗?笔者在被公派留学日本期间,对傅高义教授所描述的日本中小学教育现象做过一些观察,其实,现阶段日本中小学依然存在教育“病理”问题——“考试地狱”、学历至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家长经济压力剧增,不一而足。

  成绩至上的教育情结

  在日本,笔者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一个孩子成绩好,不管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老师和雇主都会对他刮目相看,青睐有加。一个人能否进入令人羡慕的部委机关或大公司工作,几乎取决于他毕业于什么样的大学和高中。

  日本人笃信,一个人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聪明是次要的,最主要靠努力。为此,日本中小学生都把主要时间放在学习上。

  当下,日本补习机构呈现学生低龄化、学习费用上涨、市场扩大化倾向,究其原因,其一是传统与文化使然。日本社会具有偏重学历与名校情结,学生迫于升学压力要上补习机构进行补习;其二是公立学校教育的“崩溃”与疲软。由于一度实施“宽松教育”,日本在经合组织(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测试中成绩呈下滑趋势,遭社会诟病,引来学生家长对公立学校的不满,认为公立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家长只好花不菲的费用将子女送至补习机构进行“回炉”与提升。

  学生学习时间“创新高”

  2015年,日本倍乐生(Benesse)综合教育研究所的第5次学习基本调查表明,与2006年相比,初中和高中生每周学习平均天数创新高,尤其是高中生学习天数大幅增加。2006年,初、高中生每周平均3.4天用于学习,而2015年用于学习的时间每周达4.1天。

  学习基本调查还显示,学生课后学习时间与过去相比,2015年学习时间平均最长。小学生每天平均学习时间为95.8分钟(2006年为81.5分钟);初中生为90分钟(2006年为87分钟);高中生为84.4分钟(2006年为70.5分钟)。

  此外,调查还显示,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学习的平均时间大幅增加。利用周末休息日进行学习的时长,小学生平均76分钟;初中生平均89.9分钟;高中生平均117.9分钟。

  与2006年比照,2015年日本中小学生耗在完成课外作业的时间也有明显增加。2015年,小学生平均需49.8分钟完成(2006年为36.4分钟),增加了13.4分钟;初中生平均需45.3分钟完成(2006年为38.7分钟);高中生平均需54.4分钟完成(2006年为45.7分钟)。

  从以上最新学习时间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日本中小学生无论是平日学习时间还是节假日休息时间,用于学习上的时间与10年前相比大幅增加。这一结果不仅因为迫于考试压力,还与日本政府基础教育改革转向有很大关系。近些年来,日本政府提出要从“宽松教育”走向“扎实学力”教育,其中就是利用修订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之机,大幅增加各门学科的课时,大量增加各学科教学内容。

  现行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指导要领分别自2011、2012和2013年全面实施。小学6年间总上课时间增加了278课时,致使小学总课时数为5645课时;初中3年间增加了105课时,致使初中3年总课时数达到了3045课时,同时学习内容也随之大幅增加。高中生主要学科的教科书页码平均增加14.9%,特别是日本语和数学的内容增幅达三成。

  学生课外聚集“学习塾”

  在日本,类似于我国的各类校外补习、培训机构被称为“学习塾”。日本人把没有上过学习塾的学生嘲笑为“未熟儿”。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最新调查显示,日本各种规模大小不等的学习塾已达5万多家,小学至高中生在学习塾补习的人数逾500万人,培训市场效益近90亿美元。

  在日本东京等大城市,校外补习机构类型各异,有些补习机构还开设了国际连锁店。日本学者橘本俊诏教授曾经对日本著名的私立高中“滩高”的学生做过调查,发现所有在校生在入该校前都上过补习班。该校大约有八成的学生在外面补课。所以,在公立小学生之后,校外教育费比例最高的就是公立初中学生,因为那些学生要努力考进好高中。

  从日本倍乐生综合教育研究所第5次学习基本调查结果来看,与2006年比较,日本中小学生平日与节假日休息学习时间有较大幅度增长,其增长的时间主要花费在各类补习机构上。一般一个学生同时上3至5个补习班,已习以为常。

  据日本倍乐生综合教育研究所2015年的调查,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周3天在补习机构的比例分别为14.4%、11.4%和10.5%。其中,在补习机构的学生中,小学生每周为2.4天、初中生每周为2.2天、高中生每周为2.6天。从上补习班的时间上看,小学生平均时长为128.7分钟、初中生为108.4分钟、高中生为109.4分钟。

  为了供子女上补习班,日本家长每年为此要付出一笔不菲的校外学习费,这给那些家庭收入不高的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2015年日本学校基本情况调查表明,公立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人均校外教育费分别为22.2万、32.2万、48.2万和41万日元。私立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人均校外教育费分别为48.8万、153.6万、133.9万和99.5万日元。其实,在校外学习费用中,除购买学习用品、图书资料、上钢琴课、学游泳等之外,实际上,补习班费用占了校外教育费相当多的部分。

  (作者:罗朝猛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英国:前途未卜的教育新计划

方勇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就任不满2个月时就宣布了一项新的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宣称,将对英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恢复旧时的重点学校,让所有学校都能通过能力测试来自主选拔学生。

  在担任新首相后的第一次英国内政策演讲中,特蕾莎·梅曾说:“我希望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精英统治国家,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才能和辛勤工作获得公平的机会。”

  特蕾莎·梅提出要恢复的重点学校是指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在英国,文法学校的名称最早确立于14世纪,文艺复兴之后得到快速发展,到17世纪中叶,平均每4000多人就设有一所文法学校。文法学校以传授古典知识和文法而著称,具有注重学术、传播宗教、学生出身高贵、学校纪律严格等特点,毕业生多成为社会中上阶层人员,或进入牛津、剑桥等大学深造,在20世纪前扮演着中等教育的重要角色。

  英国《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使面向所有年轻人的中等教育体制在英国建立起来。中等学校分为三类:文法学校(开设正式学术性课程,面向能进行连贯推理的儿童)、技术中学(为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做准备,面向在应用或工艺方面有明显兴趣和能力的儿童)、现代中学(提供人人需要的普通教育,面向其余的儿童)。通常,英国70%的适龄儿童进入现代中学学习,约18%至25%的儿童能通过严格测试进入文法学校学习。这三类中学中,文法学校入学最难,在社会上的声望也最高。二战结束后,英国的文法学校有1207所。

  1964年英国工党执政,认为文法学校是加剧阶级分化和中产阶级特权,并加以限制和改造。综合学校开始大量发展,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儿童得以在同一所学校里上学。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实施,使中小学教育体制再次得到改革,直接拨款公立学校政策得以推行,地方教育当局的管理权限被削弱,中央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得到加强。1998年,时任首相布莱尔宣布禁止开办新的文法学校。目前,英国有3000多所普通中学,文法学校只有163所,且分布在少数地区。

  特蕾莎·梅本人就毕业于文法学校,之后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就职于英国中央银行,1986年步入政界。作为从平民走向成功的代表,特蕾莎·梅早期的文法学校学习经历让她认为,文法学校可以给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更好的教育机会,使上不起私立学校的孩子也能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从而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此次改革计划也源于持续下降的英国学生的学业表现。自2006年以来,英国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连续三次表现不佳,如2006年数学排名第24、阅读排名第17、科学排名第14;2009年数学排名第28、阅读排名第25、科学排名第16;2012年数学排名第26、阅读排名第23、科学排名第21,只处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引起了英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格雷汉姆·斯图尔特批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结果是“非常发人深省的,尽管我们对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但是这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然而,特蕾莎·梅恢复重设文法学校的计划一出,当即遭到了英国工党、部分保守党议员、一些教育界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强烈反对。有批评人士认为,这是一种假公平,增设文法学校看似机会均等,但是富人家的孩子可以通过请家教补习等手段,来提高文法学校入学考试成绩,而穷人家的孩子机会还是很少。

  英国脱欧后不久,有媒体报道,英国半数小学将采用亚洲式的数学教学方法,以提高国民的计算能力。文法学校是公立学校中的重点校,大力发展文法学校,也恰与亚洲国家重点中学的发展道路相合。

  特蕾莎·梅的这项教育改革计划,尚需要交付英国议会辩论通过后才可能推行,即使议会通过,改革实施后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作者:方勇 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25日第05版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