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家协会诚邀学校教育机构广泛联盟,多赢合作共谋发展!

本站首页 广告服务 旧版回顾 会员注册 会员服务 申请友情连接

全国优秀研究生院校报考指南 中国教育第一网欢迎您!今天是

用户登陆口

首页 教育新闻 院校大全 高考招生 考研招生 留学移民 电脑培训 中考信息
各省动态 少儿教育 家庭教育 远程教育 特殊教育 职成教育 就业中心 教育家
教学技术 教学产品 科技发展 高校后勤 教育论坛 热点资讯 国际交际 教育博客
资讯搜索:

“互联网原住民”唱主角,互联网+教育才更青春

--------------------------------------------------------------------------------
点击次数:2194  发布时间:2016-11-22 15:48:26

 

“网络原住民”唱主角,在线教育才更青春

  慕课以及各类互联网+教育的探索,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很快,但教育范式创新滞后,一个原因就是在线教育的主导者与主创者,目前还是在传统教育中浸淫成长、对互联网算是后天补课的移民的这批人。展望下一步,我呼唤互联网原住民们不仅成为互联网+教育的受众、学习者,更要成为真正互联网意义下的新教育模式的创造者、实践者。

  我把目前主流的互联网+教育的主攻方向,叫做“效率导向”的互联网+教育,意义很大,造福很多;但下一步,必须思考和探求新的范式,而这,需要从教育本身说起,而非互联网技术的拼接应用。

  只说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教育不只是教学,或者课程。获得学分几乎成了慕课上的单一目标,获得学位提升了修读慕课的动力,但是也引发了质疑。接受教育获得学位,是否等于修读课程获得学分的总成?大学的成绩单,是否就是大学对一个人教育的全部呈现?如果把这些课程的学分叫做“硬学分”的话,是否大学授予一个学生学位也在衡量着他修读、经验着的另一种“软学分”?而这一部分,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会是什么?

  一种习惯的“老人家式”的回答,也许会是,这部分不是互联网擅长的,这也注定了校园生活在大学教育中的不可替代性,也因此甚至有人预测未来的大学教育中,“硬内容”的部分,以课程为主,肯定是在线会占上风;而大学应更多打造在“育人”方面的优势,以人际体验来延续大学的生命。

  我想提出一种更为颠覆性的视角来欢迎更多的批评与讨论。随着互联网原住民成为学习者/受教育者的主体,随着虚拟社群的舒适度超越现实社群,那些“生活体验”的部分,那些情境性的部分,那些人与人之间所谓的面对面的互动,真的不是互联网的胜场吗?真的还能区分出线上线下的重大分别吗?

  未来的大学什么样,我的回答是,知识传授不再会是其中的主体。想想今天的互联网+教育,是否其实主要聚焦在了知识传授上?学习成效的提升是否主要寄托在了旧有的课堂形式的互联网化平移?而大学的功能曾经何时就只包括知识传授这一条。

  “效率导向”的互联网+教育的路径,其实很自然。回顾第一辆汽车,像极了没有马拉的马车;第一份电子报纸只是传统报纸的电子原样呈现,连排版方式都因袭旧制。目前的慕课中,老师讲授的方式,内容编排的方式(互联网这样重视线索式求知的魂,慕课却大多数以学科编排、章节割裂)、作业考试的方式,都还是老式、旧制。脱胎于此,尚未换骨,这种“像”是一种可以理解的路径依赖,但迟早会被颠覆、打破,而进入到“范式转移”的互联网+教育层面/阶段。所谓范式转移,就意味着不是在原来的路上跑得更快,效率更高;而是在教育理念上升级迭代,效果更佳。

  什么时候发生这个“范式转移”?——我看是越来越快了,不仅是基于技术的变革,也包括社会认知的演进超越。已经有一些领头的公司在招聘时公开强调不再看你的文凭学位了;也有互联网教育平台更着重于新学习习惯的养成、社会性学习的氛围形成了;更彻底地以游戏化的方式重视学习者沉浸体验的虚拟学习环境的平台也出现了。

  更应该问的问题,谁来推动这个“范式转移”?

  我的回答是:希望寄托在那些未被传统的教育模式固化头脑并天生就以网络精神为自然而然、互联网与生活的融合为自然而然的网络原住民们身上,这些青年,不是掌握了而是生就了互联网本质,同时又不把习惯当自然,是敢于挑战教育难点、学习痛点并打造成长支点的95后、00后青年一代。

  我总觉得,只有这些原住民青年,才能从质上而非量上,从范式上而非效率上,给在线教育,乃至给教育,带来新生。

  “有三岁之翁,有百岁之童。”未来会怎样,就看你的选择和行动了。(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 杨斌)

  (本文摘自杨斌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青年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22日第5版

 


—— 信息源自:

 
产品推荐


中国教育家协会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京ICP证000045号-83
项目合作:010-64803353
邮箱:bj64801986@126.com

香港通讯地址:香港兴发街邮政局38062信箱
中国香港政府注册登记号:18159887-038-01-06-0
咨询电话:010-64803658 香港电话:852-2915.7428 传真:852-2915.6313